仿古青銅器的鑑定:銘文辨偽

仿古青銅器的鑑定:銘文辨偽

青銅器銘文習稱金文,有鑄銘與刻銘兩種。戰國以前多鑄銘,戰國時期有較多的刻銘。青銅器作偽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製作假銘文,所以瞭解不同時期青銅器銘文的諸方面特徵對於青銅器辨偽也是非常重要的。

青銅器銘文與鑄造技術的提高、文字的發展,有直接的關係。商代至春秋時期,青銅器銘文一般是鑄字,就是將銘文刻在範塊上,再把範塊嵌入主體範中,範塊上的銘文一般是陽紋,筆道底窄面寬。銘文鑄成後,由於是翻鑄,表現在器物上陽文就變成了陰文,且底寬面窄。

仿古青銅器的鑑定:銘文辨偽

西周毛公鼎及其銘文

戰國時期,青銅器銘文一般不用範鑄,而是流行刻銘文。也就是先將器物鑄好,再刻銘文,因此,銘文中有的字就刻在墊片或補片上。

戰國時期青銅器的刻銘文與偽刻銘文相比,更符合戰國銘文規律,銘文字型細長,刻字技術嫻熟、有力,是偽刻銘文所不及的,而且銘文處及字口內有氧化層,氧化層被破壞的青銅器,肯定是假的。

各時代、各類器物銘文位置有所不同。確定一件器物的年代。認識它的真偽,關鍵之一是從銘文字型、韻味入手。

宋代以後,偽刻銘文有以下幾種情況:

1、整器皆偽

青銅器銘文不僅是古文字學者研究的重點,也是古玩家所側重的。銘文字數,經濟價值越高,有銘文的青銅器的價格,甚至比沒有銘文的青銅器,要高出好幾倍。

仿古青銅器的鑑定:銘文辨偽

散氏盤

因此,作偽者通常仿西周及春秋早中期的著名器物。如晉侯盤,腹內底刻有銘文550字,是篡改《尚書》和《左轉》的內容,字型仿散氏盤,又參考石鼓文,書法拙劣,是晚清的一件偽器。

2、真器偽銘

就是真器沒有銘文,為了高價出售而偽刻的銘文。這類情況在兵器劍、戈中發現較多,因為平面器物容易刻鑿。後鏨(zàn)銘文筆畫均勻,字型呆板、鬆散、不自然,字口面寬底窄,同時有鏨(zàn)痕。

作偽者有時用銅絲刷刷去鏨(zàn)痕,卻又留下刷痕,也影響了字的筆鋒。銘文字型、內容雖然能仿刻,但筆法的韻味是難以模仿的。

3、真銘增刻偽銘

就是真器上是有銘文的,但是銘文簡單,作偽者在真銘文前後增刻假銘文,或者是真器上本來在底部有銘文,因為器物缺失某一部分,使銘文殘缺,修配時連銘文也一起刻出來。

仿古青銅器的鑑定:銘文辨偽

何尊及其銘文

在器物上增刻假銘文後,假銘文的地子、鏽色與真器不同,字口也明顯不同。再者,一件青銅器上的銘文既然不是同一時間刻出來的,也不是一個人刻出來的,那麼,筆體、韻味自然不符合。特別是鑄銘和刻銘,截然不同。凡此種種,都是我們在鑑定青銅器時需要把握的。

4、補銘

補銘有3種情況:

(1)真器上原來有銘文,但銘文中缺字,作偽者將其補上;

(2)真器上本來沒有銘文,作偽者刻上假銘文;

(3)因為某種原因漏刻了字,後來又補上。

5、偽器真銘

這是因為原器已經殘缺,有的只剩下器物的銘文部分,古董商借此配一件假青銅器。這種假青銅器,稍微粗心就上當,因為有些銘文還曾經見過著錄。

6、鑲嵌假銘文

通常是銘文刻在銅片上,在器物的內壁挖一個相應的凹框,把銘片鑲上。對於這種情況,首先應該注意銘文與器形是否相符,有銘文部分的地子、鏽色與周圍器表是否一致。倘若有疑問,再看銅質,包括將掩蓋銅質的鏽去掉。

7、腐蝕法

宋代以後大多采用鏨(zàn)刻的方法制作假銘文。用這種方法偽刻的銘文,都留下刀痕、毛刺、翻邊等弊病。

清代以及民國時期,作偽者為了避免這些毛病,掩人耳目,採用了腐蝕法做銘文。

這種方法是在青銅器需要刻銘文的部位塗上蠟,在蠟上刻好字,然後用三氯化鐵在刻好的字口上咬腐,最後將蠟去掉,就會出現凹陷的字口。

仿古青銅器的鑑定:銘文辨偽

西周大盂鼎銘文

有的在刻銘文部位不塗蠟,而是塗黑瓷漆,等黑瓷漆幹後,在其上刻銘文,然後用三氯化鐵液體在銘文上咬腐,一次不成,可以多次進行。咬成後,再用溶料把黑漆擦掉。咬腐的銘文字不成體,字口深淺不一,這是三氯化鐵溶化後流動不均勻造成的。

從青銅器的銘文辨別真偽,除了掌握製作假銘文的方法外,還要掌握各個時代銘文內容、銘文風格、字型結構、鑄文和刻文的時代特徵,另外,還得掌握大量的標準字形,這樣才能準確地透過銘文來判斷銅器的年代和真偽。

TAG: 銘文青銅器真器作偽者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