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玉平:楊派的藝術之路

《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全天候陪您賞玩京劇……

費玉平:楊派的藝術之路

楊派的藝術之路

費玉平

楊寶森,初學譚鑫培、後研餘叔巖,結合自身嗓音條件創出韻味醇厚、古拙大方的嶄新唱法,世稱譚餘藝術的普及版———楊派鬚生藝術。楊寶森以畢生心血致力於生行藝術,使諸多骨子老戲重放異彩。楊寶森是繼余三勝、譚鑫培、餘叔巖前三輩韻味派老生之後的第四輩韻味派老生。一脈相承的弘揚韻味派系,成為生行當中的主派系。

楊寶森的唱唸藝術,聲、腔、力、速、字,達到了各有獨特風格而又渾然一體的境界。因此,樂感極強,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費玉平:楊派的藝術之路

楊寶森演出的劇目很多,如全部《伍子胥》、全部《楊家將》、《擊鼓罵曹》、《洪羊洞》、《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問樵鬧府·打棍出箱》、《烏盆記》、《四郎探母》、《黑水國》、《二堂舍子》、《紅鬃烈馬》、《賣馬》、《捉放宿店》及《珠簾寨》、《朱 痕 記》、《搜 孤 救 孤》、《摘 纓會》、《一捧雪》、《梅龍鎮》、《桑園會》等,均有明顯的楊派藝術特色。

從楊(寶森) 派自身的風格來說,它是一種平實、雋永、精緻的藝術。平實,是一種內在的功力,沒有華麗的外表,對看熱鬧的觀眾就缺乏刺激;精緻,必然需要磨練,需要精雕細琢,也就不可能時時的花樣翻新;雋永,需要耐心細緻的去欣賞,甚至越是經過時間的磨洗,越是能顯出經久的魅力。在今天楊派藝術已成“顯學”,楊派更是受到國人的一致推崇。

費玉平:楊派的藝術之路

楊派唱腔所以取得非凡成就,是與文武場面的能動配合緊密聯絡在一起的。楊寶森、楊寶忠與當年為餘叔巖司鼓的杭子和,都是開創楊派藝術的功勳人物。

楊派唱腔,因有楊寶忠與杭子和的加盟,唱、打、拉相得益彰,堪稱“三絕”。他們把咀嚼餘叔巖唱腔、再造佳句,作為奮鬥目標。楊派唱腔的低腔厚韻、清雅脫俗,加之伴奏的左右縫源、矯若遊龍,真是:珠聯璧合、珍品佳作。

楊寶森在唱法上,以曲折深邃取勝。他的演出劇目,雖然基本都是傳統戲,但他“老戲新唱”,對每一齣戲的唱腔都做過一番新的琢磨。楊寶森的唱功很有深度,唱得飽滿而充沛,尤其是他的行腔連綿不斷、層層推進,顯示出很深的演唱功力。

費玉平:楊派的藝術之路

楊寶森的唱腔節奏、速度,既高度穩定而又變化多端。他在“尺寸”方面”的處理,突出的表現是穩健、舒展、大氣。楊寶森的唱腔不僅字音準確、清楚,而且各個轍口的字都潤飾得很美。他對每個字的字頭、字腹、字尾都精心處理。在行腔中,他把字音處理得相當適度,不緊不松,既美又圓,從不變音、走音。

以上種種,我們不難看出楊寶森學餘(叔巖)所走的道路,似乎也是按照當年餘叔巖學譚,譚鑫培學程(長庚)的道路那樣走過來的,他們都是在繼承的基礎上,根據各自的條件而加以創造發展的。

楊氏從 17 歲“倒倉”經過變聲期嗓子發生了變化,原有的高音、立音沒有了,而他卻由此實踐出一條揚長避短、另闢新徑的演唱藝術道路。

TAG: 楊寶森楊派唱腔餘叔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