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教授解析“鋤禾日當午”,為何引起爭議?只因解析不符合實際

據趙缺《無咎詩三百序》中寫道:“詩者,感其況而述其心,發乎情而施乎藝也”。

所謂古詩其本意是指古代人所作的詩,即為中國古代的詩歌,是指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作於中國的詩歌作品。

作為一種闡述心靈的文學體裁,古詩在歷經了千百年的枝繁葉茂與開花結果之後,已然成長為一棵蔥鬱的大樹,特別是中國古代有名的唐詩宋詞,更是可以代表詩詞的高峰。

蒙曼教授解析“鋤禾日當午”,為何引起爭議?只因解析不符合實際

而不只是古人對於詩詞非常推崇,現代由於各種詩詞節目的興起,讓古詩詞又在中國變得火熱起來。然而,雖說這對於中國文化來說是一件幸事,但千萬不能使其成為一種假象。

相信各位讀者在小的時候,就已經會背許多的詩句了。然而,在教育之中對於孩子的要求,更多的是要求其對於詩詞進行記憶而非理解,因此導致了許多學生沒有能夠真正的理解詩詞作者的心情。

這種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掠其表而疏忽其裡的現象,在當今的文化圈可以說非常普遍,以至於出現了人人耳熟能詳的千古名句,很多人卻不解其意,或者錯誤地濫用的現象。甚至在一些公認為對詩詞的瞭解極深的學者身上也時有出現。

蒙曼教授解析“鋤禾日當午”,為何會引起爭議?只因解析太低階,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蒙曼教授!

一、學識淵博的女學者,精彩解說武則天而成名

說起蒙曼,對於中國古文化有所瞭解的讀者們想必並不陌生。與人們的認知不同的是,蒙曼其實是一名著名歷史學者。

蒙曼教授解析“鋤禾日當午”,為何引起爭議?只因解析不符合實際

而蒙曼能夠有如今的成就,可以說是與其家庭分不開的。蒙曼的父母分別教語文與英語,是典型的知識分子。此外,她還有兩個哥哥也都是從事教育事業。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蒙曼,從小便接受了深厚的文史素養教育,在學習的過程中成績優異。

如今,她是北京大學的一位歷史學博士,同時還身為中央民族大學的副教授以及碩士生的導師,其主要研究的就是隋唐五代,以及中國古代女性的歷史。

在32歲那年,蒙曼以最年輕的演講者的身份,登上了百家講壇,惹人矚目。在百家講壇她用頗具特色的方式講述了武則天的傳奇一生,完整展示了她的口才和學識,讓很多人都感慨於其能力之出眾。可以說,這是蒙曼成名的開始。然而,真正令蒙曼走進大眾的視野中的,是一檔詩詞類的節目。

二、參加詩詞節目,成為粉絲眾多的評委

古詩在現代更多是作為一種考核學生的內容,人們不僅不再作詩,甚至對於詩詞已經沒有欣賞的能力。為了讓詩詞不至於讓人們所遺忘,各種詩詞類的節目頻頻出現,使得更多的人們熱愛詩詞,為詩詞的精彩所吸引。

其中有一檔關於詩詞的熱播節目,名為《中國詩詞大會》,可以說是鶴立雞群的一檔節目了。節目是由熱愛詩詞的選手參加,在進行了幾次選手間的角逐之後,最終選出冠軍,並給予豐厚的獎賞,於此同時獲勝的選手也獲得了崇高的榮譽。

蒙曼教授解析“鋤禾日當午”,為何引起爭議?只因解析不符合實際

《中國詩詞大會》參加的選手的水平都是比較高的,也因此而深受觀眾們的喜愛。而選手水平越高,對於評委來說壓力也就越大,因此節目邀請來了水平更高的學者來作為評委,其中就包括了蒙曼。

作為《中國詩詞大會》的常駐導師,同時也是四位導師中的唯一一位女性,蒙曼在《中國詩詞大會》上的表現深受觀眾的喜愛。作為評委的她,雖然沒有驚豔的外貌,但是其淵博的學識以及平易近人的態度,不僅是選手,就連電視機前的觀眾們也都非常喜歡聽其點評,因此,蒙曼俘獲了一大批的粉絲。

在《中國詩詞大會》上,蒙曼逐漸被觀眾們視為權威的古詩詞學者,對於她的點評更是如同教科書般信任。然而,即便是蒙曼也曾因為一句詩詞的解釋而引發爭議。

三、簡單一句詩詞,卻令選手和評委都理解錯誤

作為一檔優質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為傳播我國傳統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作為深受觀眾們喜愛的導師兼評委的蒙曼,卻在第五季的一期節目裡備受爭議。

在當時的節目中,參加的選手名為姜怡伶,作為一名大二學生,她因熱愛而對於古詩詞有著不俗的瞭解。而她在節目中遇到的一道題,儘管非常簡單卻仍讓她栽了跟頭。

蒙曼教授解析“鋤禾日當午”,為何引起爭議?只因解析不符合實際

節目中給出了清代的《耕植圖》,讓選手在選項中選擇最為貼近的詩句。這幅圖是描繪收穫景象的,然而,最終選手卻選擇了李紳的《憫農》中的一句經典詩句“鋤禾日當午”。

當時,身為評委的蒙曼也不禁感慨稱,作為城市裡長大的孩子,對於農事的經驗總是有所欠缺啊。說到這裡實際上也沒什麼,但是蒙曼後面的解釋才是爭議的起源。

蒙曼解釋稱,《耕植圖》是描繪收穫,而“鋤禾日當午”描繪的是耕種。蒙曼可謂是一語激起千層浪。

這個解釋惹來了巨大的爭議,網上議論紛紛的網友表示蒙曼也不是農村出來的孩子。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蒙曼的解釋是錯誤的。而且,這個錯誤有點太低階!

四、蒙曼解釋不符合實際,說起才學不精有些過分

“鋤禾日當午”一句中寫出農作時日光強烈,而這分明這不是種莊稼的時機。接觸過農務的人都知道,種莊稼的時機不能選擇在溫度很高的時候。溫度高時農作物嚴重損失水分,用冷水灌溉更是會引發病症,難以存活。

蒙曼教授解析“鋤禾日當午”,為何引起爭議?只因解析不符合實際

實際上,所謂“鋤禾”便是省略兼倒裝詞語,也就是“為禾鋤”,為莊稼鋤草的意思。

在最熱的時候鋤田,不僅能後鬆動土壤,更重要的是使被鋤掉的草喪失水分而死,一些生命力頑強的雜草即使脫離了土壤也該可以重新紮根,所以專門選在最熱時去鋤草是最好的解釋。

然而,由於蒙曼的這一錯誤理解,讓一些人懷疑蒙曼空有虛名,甚至認為她才學不精。實際上,一句詩詞的解釋錯誤,並不能夠讓人全盤否認蒙曼的才學,她先前做出的精彩點評,是非學識淵博者難以做到,因此說她才學不精確實有些過分了。

小結

實際上,蒙曼出現如此一個錯誤,我們也無需太過苛責。畢竟她本是一名研究歷史的學者,對於詩詞的理解完全是出自於熱愛。而或許有人會認為她既然作為一名典型的詩詞節目的評委,那麼便不能用專業來說事。

誠然,蒙曼作為一名評委,她有為選手們正確解答詩詞的責任在。但是,人非聖賢,又孰能無過呢?蒙曼再博學多識也跟我們一樣皆是人類,不可能做到事事盡善盡美,且作為一名城裡人,對於農事的瞭解不深,實際上也是情有可原的。

蒙曼教授解析“鋤禾日當午”,為何引起爭議?只因解析不符合實際

而從這次的事件中,也提醒了我們一個重要的道理,那就是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只是死記硬背,而是要從其內容解釋以及內涵等方面都或多或少的瞭解。

背誦詩詞的人不少,但是特別是眾多的學生們都是在背誦詩詞中長大的。然而,隨著考試的分數越來越被重視,因此對於詩詞的欣賞也就變成了對於成績的追求了。甚至於一些人對於古詩詞的喜愛也表現在頌讀、背誦更多詩詞方面,而不是對詩詞深入的瞭解,或者是自己嘗試作詩。

像這次的《中國詩詞大會》中出現的情況一般,像《憫農》這樣一首婦孺皆知的古詩,卻連一名對詩詞走著頗深的瞭解的大學生和一位詩詞節目的資深資深評委都沒有能夠正確的理解,確實不禁讓人感到有些擔憂。

在如今這個利慾薰心的時代,受到了商品經濟衝擊的我們,要儘量向古人學習,用流傳下來的經典充實自己,不能只追求富足的生活,而放棄了充實的精神。先祖們過流傳下來的優良品質,可不能被我們這一代人丟棄了啊!

參考資料:《無咎詩三百序》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TAG: 蒙曼詩詞節目評委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