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吐溫:中國人勤勞守規矩,不依靠別人,是一個無害的民族

在韓國一檔節目《明見萬里》中,韓國首爾大學的教授金南道問韓國人:“你們對中國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有人說山寨,有人說違法,有人說傳統,有人說憂慮。

聽到這些詞,金南道笑了。的確,在上世紀,韓國遠遠領先中國,但是如今中國變了,韓國人卻還停留在幾十年前。

金南道展示了自己去中國的場景,移動支付普及,商場林立,電子品牌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如今網際網路普及,號稱動動手指就能聯絡地球另一端的人。但是看看韓國的認知差距,你才感受到,如果沒有親自去看一看,真的很難下判斷。

馬克·吐溫:中國人勤勞守規矩,不依靠別人,是一個無害的民族

這樣的認知變化,也發生在大文豪馬克。吐溫的身上。

馬克吐溫出生於1835年,那是美國金錢至上的年代,一切都是為了錢,沒有錢的人會過得很慘。不幸的是,馬克吐溫出生在一個窮苦的家庭。父親是當地律師又怎麼樣,那時候商人才是最賺錢的。

父親微薄的工資不足以養活這一大家子,馬克吐溫小學的時候就半工半讀,替父親減輕壓力。沒想到,11歲的時候,馬克吐溫連半工半讀的機會都沒有了,父親去世了,他不得不停止學業,去工廠裡幹活。馬克吐溫先後當過印刷廠工人,也賣過包子,還當過水手。只要能活下,再累得活他都幹。

馬克·吐溫:中國人勤勞守規矩,不依靠別人,是一個無害的民族

正是這樣的成長背景,讓馬克吐溫成為一個同情弱者,富有愛心的人。在上個世紀,無論是中國還是中國人,都是孱弱不堪的。所以當帝國主義在中國橫行霸道時,1968年,馬克吐專門寫了文章譴責這種行為。1874年,華工被迫害的時候,馬克吐溫寫了小說,《高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演》,揭露這種可恥的行為。

即便馬克吐溫對中國充滿著同情心,但是對中國人的認識,一開始具有侷限性。在西方媒體的眼裡,中國人弱小但是奸詐,偷奸耍滑最厲害。於是馬克吐溫在小說《阿新》裡面,塑造了一個窮困潦倒、酗酒又偷竊的中國男人,阿新。他看上去猥瑣弱小,但是小心思頗多。阿新被周圍的人看不起,但是正是這樣的人,卻戲耍了自以為聰明的美國人。

馬克·吐溫:中國人勤勞守規矩,不依靠別人,是一個無害的民族

阿新這種形象,肯定不能代表絕大部分中國人,這是媒體選擇性報道後的刻板印象。即便現在,外國人對中國人的偏見離奇的好笑。比如說美國電視劇裡面,中國小孩就一定數學好,是個學霸,但是卻木訥、呆氣。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明明有很多中國小孩喜歡文藝,不是學習機器。

直到馬克吐溫認識了真正的中國人,接觸之後中國人和他想象的完全不一樣。當時1882年,美國出臺了《排華法案》,一瞬間中國人在美國人人喊打。馬克吐溫出於同情,主動認識了一幫中國工人。接觸之後,馬克吐溫接下來的創作,對中國人的描述來了180°變化。

馬克·吐溫:中國人勤勞守規矩,不依靠別人,是一個無害的民族

在小說《苦行記》裡面,有一段專門描述中國人。“他們是一個無害的民族,他們安靜、溫和、溫順,而且從不酗酒,他們一天到晚辛勤勞作。不守規矩的中國人很少見,懶惰的中國人不存在。中國人用自己雙手的力量養活自己從來不依靠別人,而白人經常抱怨找不到工作,中國人從不抱怨,他們總是想盡辦法去找一些活幹。”看到這番評價,大部分中國人應該是認可的。勤勞溫和,能吃苦,遵守規矩。很好的概括了大部分中國人。

馬克·吐溫:中國人勤勞守規矩,不依靠別人,是一個無害的民族

從古至今,中國一直自詡為禮儀之邦。不會想著侵犯別的國家,共同發展才是王道。比如說:鄭和下西洋,他沒有想著帶明皇帝侵犯他們,而是一路饋贈珠寶禮物。西方殖民者,在發現新大陸後只想著奴役別過。兩相對比,高下立見。

可惜,現在向馬克吐溫一樣,願意真正瞭解中國,瞭解中國人的太少了。西方媒體選擇性報道,結果就是中國人形象被曲解,中國的國情被誤解。直到現在,還有不少外國人認為,中國貧窮落後,而且保守,需要外國人來拯救中國人。

馬克·吐溫:中國人勤勞守規矩,不依靠別人,是一個無害的民族

如果外國人不願意瞭解真正的中國人,那我們就自己走出去。如今有不少中國網紅博主在外國社交平臺走紅,比如說李子柒,她製作美食的影片受到外國人的追捧。也讓外國人有機會了解,真正的中國是怎樣的。

TAG: 馬克吐溫中國外國人阿新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