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剪子嘞,戧菜刀!”那熟悉的吆喝,你還記得嗎?

“磨剪子嘞,戧菜刀……”調子拉得悠長,還帶著韻味,夾雜著手中刀與石相互磨擦“噌噌”作響的聲音。

你有多久沒有聽到這聲吆喝了?

“磨剪子嘞,戧菜刀!”那熟悉的吆喝,你還記得嗎?

“一雙厚掌長老繭,一條油石磨歲月,磨剪子來戧菜刀,一聲吆喝幾十年,走小巷,串大街,全家生計挑在肩。”

這首打油詩裡的場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經常可以見到,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符號,令人無法忘懷。

“磨剪子嘞,戧菜刀!”那熟悉的吆喝,你還記得嗎?

過去農村的手工活繁重,剪刀和菜刀用久了就會變鈍,這時人們會找磨刀匠讓刀具重新變得鋒利起來。而隨著時代變遷,磨刀這門手藝活已經越來越少見了。

“磨剪子嘞,戧菜刀!”那熟悉的吆喝,你還記得嗎?

一個長條木凳子,兩塊兒磨刀石,一個放滿工具的木箱,是磨刀匠的標配。

他們遊走在城市和鄉村的大小角落,記得上次遇見磨刀匠還是十幾年前的事情。如今再次遇到,讓人多少有些驚訝:原來,這門手藝還在我們的生活中一直存在著。

“磨剪子嘞,戧菜刀!”那熟悉的吆喝,你還記得嗎?

這位磨刀師傅名叫崔福興,黑龍江人,年輕時賣過菜種、鞋子和糖葫蘆,幹了多年小買賣,一九九一年開始從事磨刀這一行當。四個月前從老家來到威海生活,也將幹了三十年的磨刀手藝帶到了威海。

“磨剪子嘞,戧菜刀!”那熟悉的吆喝,你還記得嗎?

聽到吆喝聲,很快有居民出來將菜刀或剪子遞給他。看到有活幹,崔福興的心情也會不錯,一邊聊著天,一邊用力磨著菜刀,還不時用右手大拇指試試磨得快不快。

“磨剪子嘞,戧菜刀!”那熟悉的吆喝,你還記得嗎?

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兩個孩子饒有興致地看著崔福興在磨刀。崔福興說,由於威海少有磨刀匠,許多年輕人根本就不知道還有這麼一門行當,他在街頭磨刀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磨剪子嘞,戧菜刀!”那熟悉的吆喝,你還記得嗎?

“磨剪子嘞,戧菜刀!”那熟悉的吆喝,你還記得嗎?

戧菜刀,先要看刀口,鋼是軟還是硬,硬的要用砂輪打,軟的要用戧刀戧,然後再用上磨刀石,這由粗到細需要四五道工序。

崔福興騎坐在板凳上,手捏刀背兒,眼盯刀刃兒,先用剷刀把厚厚的刀口鏟薄,再在砂石上粗磨,最後用細滑的磨刀石細磨,邊磨邊刷水,用時十幾分鍾,刀刃便鋒利如初了。

“磨剪子嘞,戧菜刀!”那熟悉的吆喝,你還記得嗎?

“磨剪子嘞,戧菜刀!”那熟悉的吆喝,你還記得嗎?

而磨剪子比磨刀要難,因為磨的時候,除了刀刃要鋒利,還要咬合緊實,鬆緊適度,十分講究。

每磨完一把剪刀,崔福興都要放在耳旁開合幾次,聽聽有沒有絲絲入扣的“沙沙”聲。

“磨剪子嘞,戧菜刀!”那熟悉的吆喝,你還記得嗎?

磨刀看似簡單,卻是個技術活,稍不留神,就會被鋒利的刀口傷到。每天用手指抵著磨刀,特別廢手套,一副新手套十來天就能磨出洞來。

崔福興在三十年前磨一把刀掙五毛錢,現在漲到了五塊錢,平均一天能磨二十把左右。這份收入對崔福興來說,算是比較穩定的。

“磨剪子嘞,戧菜刀!”那熟悉的吆喝,你還記得嗎?

崔福興說,現在找他磨刀的大多是上了歲數的人,年輕人家裡用的是不鏽鋼刀,見刀鈍了,就換新的了。他的主顧除了這些老人外,再就是飯店和裁縫店了。

“磨剪子嘞,戧菜刀!”那熟悉的吆喝,你還記得嗎?

一拃多長的磨刀石,在他30年的磨刀生涯中,已有八塊在水流和鐵器的摩擦中流逝,古人說的“鐵杵磨針”大概也就如此吧。

“磨剪子嘞,戧菜刀!”那熟悉的吆喝,你還記得嗎?

在商言商,多年的走街串巷讓崔福興總結出了自己的攬客之道。

小區門口是人們必經的進出通道,再就是垃圾箱旁邊,大夥兒在扔垃圾時會隨便搭一句話,便可能促成一單買賣。

“磨剪子嘞,戧菜刀!”那熟悉的吆喝,你還記得嗎?

時代在變,生活方式在變,很多的傳統手藝已經失去了存在的舞臺,但磨剪刀似乎仍然久經風霜,屹立而在,令現代氣息的生活中依然保留一些傳統元素。

“磨剪子嘞,戧菜刀!”那熟悉的吆喝,你還記得嗎?

“我已經70歲了,最多還能再幹三五年,年輕人沒人幹,這手藝到我這輩也就算失傳了,以後再想滿大街找個磨菜刀的可就不容易嘍。”崔福興無奈地說著。

“磨剪子嘞,戧菜刀!”那熟悉的吆喝,你還記得嗎?

世界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不斷有新事物出現,也不斷有舊事物消亡。磨刀工似乎已成為了不少人記憶中的“過去”,或許這就是現代生活與傳統手藝不可調和的矛盾吧。

但崔福興依舊沒有停下,還在吆喝著:“磨剪子嘞,戧菜刀……”

監製:殷洪軍

值班總編:王嵐

複審:孫美玲

圖片/文字/影片:劉彬

編輯:周宗玥

TAG: 磨刀福興菜刀磨刀石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