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學源流史》十七世紀西方哲學之三:地域特徵與思想體系

十七世紀西方哲學之三:

地域特徵與思想體系

兩個區域:一是英倫三島;一是西歐大陸。

兩個系統:一是英國的經驗主義;一是大陸的唯理主義。

《世界哲學源流史》十七世紀西方哲學之三:地域特徵與思想體系

經驗主義和唯理主義的最大區別在於:前者以感覺經驗作為自己哲學體系的認識基礎,後者則以先驗的理念模式作為自己哲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

因此經驗主義尤其是產生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後的經驗主義,其唯物主義傾向比較明顯。而唯理主義,出於它們的先驗性質,所以它們即使並不完全否認經驗的作用,也容易走到二元化的結局中去。

經驗主義作為一種思潮自有它發生發展的必然過程,而唯理主義系統內部也絕非鐵板一塊。經驗主義發展到貝克萊,已經和唯理主義眉來眼去,秋波傳情;唯理主義在斯賓諾莎身上則另有特殊表現。斯賓諾莎雖然也極度重視幾何學的作用,卻堅持從世界本身說明世界。

需要說明的是,17世紀的英國哲學固然同大陸哲學有這樣的區別,但從其本質上看,無論經驗主義也好,唯理主義也好,它們毫無例外都是新興的成熟的資本主義時代的哲學。它們在反對和批判中世紀哲學,在保衛和守護資本主義文明成果,在啟迪和總結資本主義思想文明等方面,都是完全一致的。因此,經驗主義與唯理主義的分歧,或許只是證明了它們各自的認識侷限性,或者從積極方面考慮,只是證明了雙方的認識論的特色。它們是以不同色彩繪製出的統一的圖案。它們之間的區別,充其量,只是色彩之別。

經驗主義和唯理主義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它們各自誕生區域的民族文化特色。英國人的務實精神和自由主義風格,大體上就是17世紀經驗主義哲學的主調。大陸國家特別是法國、德國的專制傳統又促使大陸哲學形成更其抽象與更富於思辨性的理論風格。就總體論之,英國哲學務實明快,長於歸納;大陸哲學抽象深刻,長於演繹。但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終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借鑑,相互促進,直至走向新的歷史天地。

但雙方的爭論絕非沒有意義。爭論也並非都在經驗主義與唯理主義二者之間進行。事實上,批判笛卡爾最為痛切的人物不是英國哲學家而是伽桑狄。

伽桑狄並非英人血統,而是真正的笛卡爾的法國同胞。自然,苗卡爾的思辨方式和培根所採用的方式差別很大,矛盾也很大;而萊布尼茨對洛克的批評,又豈止哲學問題而已。萊布尼茨與牛頓的矛盾甚至比他與洛克的矛盾還要更激烈也更大。然而,真理豈怕批評。世界的進步尤其是思想的進步若沒有真正的批判與駁詰,那麼,要想走向成熟都不可能。金在沙中,不淘不得。時代的爭議常常如狂風驟雨,然而唯有能夠經受住這風雨考驗的哲學,才能真正顯示出自己的歷史價值。

TAG: 唯理主義經驗主義哲學它們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