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集王聖教序》是學習行書的不二法門?

為何《集王聖教序》是學習行書的不二法門?

《集王聖教序》全稱《大唐三藏聖教序》。懷仁集王羲之行書而成。乃王羲之書法之集大成也,是學習行書的不二法門,即是入門帖,更是終生研習之帖。從古至今,在《集王聖教序》中汲取營養的書家歷歷在目,李邕、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王鐸、白蕉等,可以說,人人都可以寫出屬於自己的《聖教序》。

一、全篇自然,字與字之間呼應緊密。字裡行間流露出“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的王書韻致。

二、用筆沉著,力在字中。粗處不乏骨力,細處也筆力卓然,可謂刀在畫中,而少輕浮用筆。由此刻帖也能看出懷仁大師的書藝之高,對王字領略之深。其指腕功夫,自非常人可比。我們學書時也應果敢而又細心。

為何《集王聖教序》是學習行書的不二法門?

三、筆勢呼應,運筆上相向為多,不僅變化靈活,也讓人感覺字的間架結構很緊密。如“而”“世”兩字豎筆的處理,彼此之間的關係都是相向的。這樣既可以很好地避免筆畫的雷同,也能使字的內部點畫、區域性和區域性間緊密協調,彼此呼應的感覺也更加強烈。

四、字形多縱,橫向筆畫多收斂而縱向筆畫則多縱放拉伸,故而結字取勢時不能太方正。

為何《集王聖教序》是學習行書的不二法門?

五、姿態欹正,但重心並未真的失衡,如“高”“敬”等字。細細品味,就會覺得“似欹還正”。這是透過點畫部件的俯仰、長短、粗細的協調變化使然。這一點不僅要在臨摹時加以注意,也能給創作以啟示,那就是變化的重要性,但這要建立在功夫紮實的基礎之上。

另外,左低右高也是本帖很多字的特徵,如“說”“眼”“獲”等字,皆左部明顯低於或略低於右部。橫向的點畫乃至牽絲映帶也多趨向右上方,絕不流於平直呆板;平行美、曲美、小使轉等的細節處理方法,使每個字於端莊平穩中又不失個性變化,尤其是細節上的微妙。點畫顧盼有情、活潑多姿,也使字字充滿靈氣,絕不死板庸俗。

為何《集王聖教序》是學習行書的不二法門?

六、空間內擫,精斂、約束而不放縱,轉折處亦多頓折而少使轉,如“佛”“靈”“無”“寂”“空”“凈”“是”等字。內擫之法,與外拓之法有別。外拓的筆法,從王獻之《中秋帖》可窺一斑,指的是用筆顯得較為縱逸奔放,而不那麼含蓄內斂。世言獻之變其父之法,也即是用筆上由崇尚內擫變為外拓。

七、氣息貫連,使人能清晰地掌握筆順及筆意上的連貫,這對由楷入行,乃至行書學習的深化都是有利的。點畫勢盡處力收之,並另起筆畫以開啟新的節奏變化。因此,節奏上的變化也是顯而易見的。給人的感覺就像溪水遇磐石後,乍斷還連,至平行處有通道又一瀉千里;無通道,則緩緩流淌,匯聚成勢後又流淌澎湃。不管怎樣,氣息的貫通是始終的,筆畫外相上的中斷並未破壞其內在的連貫性。即使蓄勢待發中,目光也是有所指向。這時候可以心弛而神緩,就猶如狂奔後稍作休息而後繼續前行一樣。氣息上的貫通就好比呼吸不停,不能因為休息了,氣息就終止了。

TAG: 點畫聖教序筆畫用筆外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