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古人是這麼吃飯的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我們中國人吃飯,總是喜歡圍坐一桌,熱熱鬧鬧地一起吃。

不過,你要以為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是這麼吃飯的,那就錯了。事實上,在很長的時間裡,中國人都是“各端各的餐盤,各吃各的飯”。

孟嘗君的“誤會”

分餐制古已有之。早在氏族部落時期,我們採用的就是分餐制。不過,那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那時生產力低下,食物匱乏,為保證平均分配,只能實行分餐制。

到了後來,食物日漸充足,就不用追求平均分配,開始講“禮”了。中國古代的禮制思想,主要體現在定等級,明貴賤。衣食住行,行為舉止,都有嚴格而明確的標準。食禮,也就是吃飯的規矩,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體現在食物分配上,簡單來說就是每個人能吃幾個菜,都是固定的。《春秋公羊傳》中記載,“天子食九鼎,王食七鼎、諸侯食五鼎,大夫食三鼎。“

原來,古人是這麼吃飯的

作為“戰國四公子”之首、齊國的貴族孟嘗君就反其道行之,贏得了禮賢下士的名聲。據《史記》記載,孟嘗君門下食客三千,他都是一視同仁,賓主之間並無貴賤之分。

有一天晚上孟嘗君請一個門客吃飯,有人不小心擋住了燭光,門客誤認為自己吃的那份菜與孟嘗君不一樣,以為孟嘗君是個偽君子。結果孟嘗君把自己的飯菜端到這個門客面前,門客一看,還真和自己吃的一模一樣。他羞愧難當,於是自刎。孟嘗君的好名聲也就越傳越遠。

“舉案齊眉”難不難?

從孟嘗君的例子也可以看出,那時人們吃飯,還是分餐制,不然那名門客不可能看不到孟嘗君吃的什麼飯。但是說起來,那時的分餐制,具體是怎麼操作的呢?

很多人在古裝劇裡看到過這樣的畫面:古人進食時席地跪坐,每人面前都擺著一個小桌子和若干精緻的盞碟,顯得講究而繁複。

這大體是沒錯的,只需要注意一點,那個小桌子不能太重,不然舉不起來。

原來,古人是這麼吃飯的

“舉案齊眉”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後漢書·逸民傳》記載,隱士梁鴻受業於太學,還鄉娶妻孟光,夫妻二人後來轉徙吳郡(今蘇州),為人幫工。梁鴻每當打工回來,孟光為他準備好食物,並將食案舉至額前,捧到丈夫面前,以示敬重。

孟光的舉案齊眉,成了夫妻相敬如賓的千古佳傳。那時候的“案”,類似於如今的餐盤,女人也能輕易舉起。

成都的分餐“飯局”

成都曾出土大量的東漢畫像磚。在這些畫像磚上,能看到當年成都人分餐吃飯的場景。

原來,古人是這麼吃飯的

一塊名為《宴飲》的畫像磚上,畫像磚上有七人,正面三人,左右各二人,座次井然有序。峨冠廣袖,舉止從容優雅,展示了他們的身份。席前樽爵並列,碟碗橫陳。眾人捧盤舉杯,互相推勸,飲酒作樂……

原來,古人是這麼吃飯的

另一塊畫像磚上,也是展現類似的場景。佳餚美酒陳於案桌上,還有樂、舞表演來助興,撫琴俑、樂舞俑和說唱俑姿態生動,充滿了歡樂、自足、真實的生活氣息。

所以說,分餐制其實並不是西方人的專利,2000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就一直是“分餐而食”的。這種分餐制既不會影響吃飯的熱烈氣氛,還能保證飲食衛生。不僅能讓大家按需取食,保證營養平衡,也有利於節約糧食,減少浪費。

養成文明衛生的用餐習慣是對個人負責,也是對他人負責。我們在此倡議:公勺公筷,綠色用餐 。

原來,古人是這麼吃飯的

記者 | 王越

編輯 |毛瑞

審校|杜均程豔豔 吳宇宸

監製|苑海辰

TAG: 孟嘗君分餐制畫像磚門客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