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至巧者出於至平,專心者方能成大事

莊子:至巧者出於至平,專心者方能成大事

《莊子·徐無鬼》中記載了一則“匠石運斤”的故事:“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楚國的郢都有一個人,鼻子尖上沾了一點白泥巴,這層白泥巴薄得像蒼蠅的翅膀一樣。他請一個名叫石的工匠用斧子把它削去。工匠石揮動斧子,只聽見一陣風響,手起斧落,白泥巴削得乾乾淨淨,鼻子卻沒有受到一絲一毫的損傷。那個被削的人神情自若,一點兒也不感到害怕。

除了“匠石運斤”,莊子還講過“遊刃有餘”“輪扁斫輪”“紀渻養雞”“僚之弄丸”等故事,這些故事都深刻地告訴我們,一個人在立身立業、幹事創業上要達到至高境界,只能靜心去欲、物我兩忘,專心如一、長期精進。

除了莊子,清初學者彭士望在《九牛壩觀抵戲記》一文中,描述了一場鄉村的雜技表演——一開始疊起好幾張桌子,一名婦女仰臥在上面,豎起雙足託著一個八歲的小孩,小孩或正臥或反臥或起立,或單腿站立、雙手合掌拜跪,或者又向後屈身以至兩肩與腳相接……從這些記述中,我們彷彿身臨其境地看見藝人的精彩表演,令人歎為觀止。

這些藝人緣何會有如此高超的技藝,彭士望認為,他們一心刻苦訓練,一再失敗而不改變目標,終於找到了用力的部位所在。此後,繼續反覆練習,直到技術非常純熟,絕無絲毫差錯,才開始公開表演。這時,就是拿更難的動作來讓他們做,也都會變得極其簡單。事實證明,任何事情想要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別無他法,必須在平時下足苦功夫、笨功夫。

莊子:至巧者出於至平,專心者方能成大事

“唯堅定者長久”,成功並沒有太多的奧秘,也沒有捷徑可走,必須迴歸常識,那就是排除各種雜念,保持專一純樸,透過反覆錘鍊,掌握事物規律,最終把“技”練成“藝”、把普通招法練成絕世高招。

由“技”到“藝”,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順順當當就能實現的。清朝初年,有一位著名的說書藝人叫柳敬亭,他說書形象生動,惟妙惟肖,令人讚歎不已。他初學說書後不久,遇到了說書大家莫後光。柳敬亭當即拜莫後光為師,但他又認為自己有了一定的基礎,沒必要苦練。莫後光說:“你說書表面上熱鬧,但不紮實,回去再練。”他練習一個月後,莫後光說:“你的語言還不豐富,回去繼續多讀書,多練習。”此後,柳敬亭夜以繼日,苦讀勤練,技藝大進。正是日復一日的練習感悟,使柳敬亭成為說書界的翹楚,在歷史上留下“小技成藝”的佳話。

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古往今來,凡是精湛的技術、至臻的境界,皆出於平時的專心致志、勤修苦練。

“作之不止,可以勝天。止之不作,猶如畫地。”實際生活中,很多人希望自己在工作上不斷進步、在專業上有所突破,這是好事,但靜不下心來,沒有恆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則是大敵。譬如,有的受碎片化閱讀的影響,學習不深入不繫統;有的經常被外界所幹擾,不能聚心聚力於本職;還有的對專業缺少一種痴迷勁兒,稍有成就便忘乎所以……諸如此類,怎能成就不凡業績?

至巧者出於至平,安心者有大藝,專心者成大事,痴迷者成大業。精巧的技藝來源於平凡的訓練,高超的能力來源於日常的積累。任何人想要在專業領域達到一定的水平和境界,一個重要的法寶就要真摯熱愛、傾心投入、永不懈怠。

◎本文原載於《中國紀檢監察雜誌》,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TAG: 說書柳敬亭莫後練習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