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陝西三處地方過年習俗

貼對聯、剪窗花、放鞭炮、蒸花饃,耍社火……

對於大部分土生土長的陝西人來說,這些傳統的年俗印在每個人的記憶裡,因為只有這樣,濃濃的年味才可以在傳統的新年中氤氳開來。

關中人對過年特別重視。“寧窮一年,不窮一天。”關中人這樣說。年過不好,關中人心裡會有疙瘩,一年都不會散。一踏進臘月,關中人就操心開過年的事了。家大家小,吃的、穿的、住的、用的,樣樣都得考慮。過年最忙的是趕年集,辦年貨。男人們一天集市跑了個歡,捏緊錢袋,東瞅瞅,西看看,左問問,右砍砍,尋找著自家過年需置的年貨。直到集市散時,才肩扛手提,買一大堆東西帶回家。夜裡睡不著,心裡仍盤算著屋裡缺的,灶上用的,桌上擺的,門上貼的,靈臺祭的,待客吃的,拜年送的,一一過一遍,翌日天一亮,心熱地又扎進集市裡去。而女人在家,縫縫補補,洗洗涮涮,做新襖、磨白麵、燷臊子、炸丸子、蒸盤子……連顛帶跑,從早忙到黑。

西安·咸陽-社火

大社火

是中國民間一種慶祝春節的傳統慶典狂歡活動。也是高臺、高蹺、旱船、舞獅、舞龍、秧歌等等的通稱,具體形式隨地域而有較大差異。

“社火”來歷源遠流長,史料稱:“社火,在節日扮演的各種雜戲”;又稱:“民間鼓樂謂之社火,不可悉記,大抵以滑稽取笑。”(南宋·范成大《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原始社會中,人類為戰勝野獸而生存,常在獵獸之後慶賀,或聚會扮獸慶賀,教育後代,樹立智、勇、謀各方本領。這是最早的扮獸戲和“村儺”活動。農家以戶族設“堂”,以村、堡設“社”;與“社”有關的事稱“社事”,諸如“香火朝山會社”、“社火會”、“孝義會”、“自樂班會”、“曲子會”、“吃割食”(有地方稱吃合食,也有的縣鄉稱‘吃割四’,買賣土地寫契約,讓四鄰同意、最後劃押寫契,四鄰不找麻煩)等等,把各種不同愛好的人組織起來,設會頭,訂會章,收會(社)員,交會費,有一定的感召力量和威望,遇有不規行為,也有權力處理。這種會社,每逢迎神報賽、慶賀集會,必然舉行遊藝活動,鑼鼓火把助威,獅子龍燈遊行,人群相隨,顯然是“人威”助長了“神威”,就形成了“社火”風俗,它與民間的“香火”還願風俗(廟會風俗),如同孿生姊妹,正像民俗所述:“社火娛神,香火娛人”。其含義深邃而味長。

細數陝西三處地方過年習俗

細數陝西三處地方過年習俗

寶雞·搶頭柱香

頭炷香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民間風俗,“燒頭香”又叫“燒頭爐香”,即是第一爐香,有說新年的第一爐香功德最大,可以得到最佳的保佑和祝福。是拜佛、敬神的表現方式。也即信徒趕早到寺廟、道觀或神祠,爭取燒第一爐香,以示虔誠。燒頭爐香的風俗由來已久,在中國宋代已盛行。但近年來宗教逐漸商業化,每當春節或一些重大節日來臨,許多古寺名廟盛行拍賣高價“頭炷香”。

善信在除夕午夜之前已預先排隊,爭燒第一爐香。時至今日,大家已將頭炷香理解為爭做第一位上香者,併成了特有的新年習俗。

細數陝西三處地方過年習俗

渭南·跑騾車

跑騾車是陝西省古老的地方民俗文化活動。起源於一年一度的“祈年成”和慶豐收習俗,是遠古時代地方農耕文化及冷兵器時代戰爭遺留的產物,大約在明末清初逐漸形成規模的一種民間自發組織的即興慶祝、娛樂的一種地方社火舞蹈。每當出發時,吆騾車人鞭子“吧嗒”一甩騾子則放開腳步在寬廣的大道上恣意狂奔,奔跑的同時,鑼鼓聲、馬嘶聲、銅鈴聲和成千上萬觀眾的呼聲喝彩聲響成一片,如急風暴雨、山呼海嘯。當騾車跑到目的地時,他們會在一片平坦寬廣的地上表演“璞鴿踅窩”等絕活,車上的人們有的站著敲,有的則左右擺著身子挽著花子的敲,鼓點一致,整齊而又威武,場面十分壯觀、熱鬧、喜慶。跑騾車寄託了地方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屬於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TAG: 社火爐香騾車關中人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