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三笑》裡有個細節,為什麼說不懂這種文化很難理解

電影《三笑》裡有個細節,為什麼說不懂這種文化很難理解

文|孫葆元

印章是獨特的中國文化。文房四寶,我以為還應該加上一寶,就是印。印的文化內涵絕不是區區的一枚方章,印章是它的形制,從內涵上說,印是社會信譽的標誌。

明朝人甘暘寫了一部論印的書《印章集說》,說“上古作印以昭信也”,一語闡明瞭印章的社會意義。

這句話對於解讀中國印的文化精神十分重要,它有兩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是說,尚在上古,印就出現在神州大地上。上古是個什麼概念呢?《竹書紀年》有記,“昔黃帝得龍圖,中有璽章。”璽章就是帝王之印。《周書》記載“湯克夏,取璽書置座右”,是說商湯王滅了夏桀之後,把他的印璽放置在座位之上。那是公元前16至11世紀,印就在中國的文化中出現了。

第二層意思是說,印是誠信的符號,持印示信是維護社會秩序最根本的治理措施。這個理念越過商朝771年到春秋,歷經千年歲月,被孔子概括為仁、義、理、智、信。這是穩定社會的五塊基石。信守是情操和理念上的東西,不具形態,中國文化最精髓的地方是賦理念於形態,印就是信譽的物證。

誠信是文化的原點。文房藏印,不是雅趣與炫耀,而是將一種思想承諾置於“座右”,這是兩千年的文化傳承。

電影《三笑》裡有個細節,為什麼說不懂這種文化很難理解

最初的印不是藏而是佩的,古代有“印綬”之說。“綬”是系印的絲帶。秦漢之際,印上有鈕,綬帶穿鈕而過佩戴於身,因此印的計量單位是“鈕”。它既是信物也是飾物,有“佩之以綬”之規,就演變出無窮無盡的印綬美學。

秦漢之印都是姓名印抑或官職印,極其嚴肅。佩印是人格的彰顯,言而無信的人是佩不得印的。試想那個時代,人們何其單純,以佩飾昭示人格,連不得佩飾的人也老老實實承認自己的欠缺。

電影《三笑》裡有一個細節,不懂印章文化的人很難看懂。唐伯虎三戲秋香,自稱是唐寅。秋香當然不相信,你這個無賴空口白牙,說自己是唐寅就唐寅了?這時唐伯虎摘下隨身佩戴的印綬遞給秋香,說了一句“真唐假唐,請看印上”,才使秋香放心。這就是印綬在古代的作用。

在印綬上作假大概始於《水滸》中的吳用,為了營救陷在江州城裡的宋江,他在梁山泊唆使濟州秀才蕭讓模仿蔡體做假書信,又讓同城金石家金大堅偽造印鑑,從此假印之風猖行。軍事上的兵不厭詐卻成了社會生活裡的詐騙伎倆。這是文化符號的被利用,絕不是一種文化的本質。

外國人不使用個人印鑑,他們的個人信用憑證是簽字。因此外國人沒有琳琅滿目的印章文化。歐洲的印章多用於郵件、政府告示等方面,不具備鑑賞價值。亞洲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均使用印章,如日本、韓國、朝鮮、南亞諸國。隨著社會矛盾的複雜化,佩印已經不足以證明一個人的信譽。信譽評價轉向更多樣複雜的考評。

然而,以印為信仍然是我們傳統文化的操守,治印是博大精深的中國藝術。2008年奧運會在我國召開,會徽就是一枚“京”字圖印。無論內涵與形式都意味深長,彰顯的是中國信譽。

電影《三笑》裡有個細節,為什麼說不懂這種文化很難理解

我的案上擱著幾枚印章,有名章、閒章、藏書章,都是朋友友情制贈。

一位叫王衛國的朋友是廚藝極高的廚師,與我交往,執意要為我刻一枚印章。起初我沒往心裡去,心想,你把蘿蔔刻好就行了,給我刻什麼印章?他幾次懇請,把我的筆名搞準確,不日送給我一枚石章。一看刀法,頗有漢印風範,刀刀精湛,刀法於心,訴諸指股。

金石家說,制印之要,皆以筆勢婉轉、沉浮、去留為意,運刀大則股力宜重,小則指力宜輕,粗則宜沉,細則宜浮,曲則宜宛,而不失法度。一枚印章的精彩全在刀法。刀法如筆法,去一刀回一刀為反刀,去一刀又去一刀為復刀,刀貼印面行走為平刀,自下向上行刀為衝刀,刀刃若直下為切刀,留一刀若拙為留刀,刀刃埋入印文為埋刀,印章制好,故意作殘為補刀。刀刀有意,或鑿或鐫或鑄,工力在茲。

王衛國聽我論印,陸續又為我鐫制了藏書章和名章。藏印如藏寶,印石琳琅,印文雋永,印以守誠,是做人做事的座右銘。

另一位為我治印的朋友是我的同學王榮。偶然相聚,提起以往,說起少年時代的書畫事,猶記得彼此成績。我說工作倥傯,已經放下經年。他說他仍在堅持,說著開啟手機,翻出他的書畫作品給我看,已是成績爍然。他的印製得好,我隨口就說,得閒時給我制一枚。他欣然答應。

一晃多半年過去,我就把這件事忘記了。一天接他的電話,說給我送印,才記起當時的隨意之語。

王榮制印,印面嚴謹舒展,文字疏密有度,恆裁自如,渾然天成,不愧大匠之作。

印綬以信,制印的藝術家均以誠信為銘,一言既出,踐諾踐行,不打誑語。這就是藝術的性格。中國文化的價值觀方方面面,其中一個方面就是:誠信。中華民族立於世、耀於世,就是靠著誠信精神的支撐,而印章就是誠信精神的有形理念。

TAG: 印章文化印綬誠信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