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常識|苗族蘆笙

蘆笙,苗語稱為“梗”或“嘎”,是苗族非常有特色的民族樂器。苗族蘆笙具有悠久的歷史源流,它不僅是苗族人民的精神支柱,而且是苗族的象徵和標誌。蘆笙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鼓簧”的詩句出現。據考古發現,江川李家山出土的兩件戰國時期的葫蘆笙,是我國最早的笙類樂器之一。

民族常識|苗族蘆笙

蘆笙由笙鬥、笙管、簧片和共鳴管構成。根據宋陳暘在《樂書》中有關“瓢笙”的記載,最早的蘆笙製作過程中,笙鬥是由葫蘆代替,簧片則由蘆葦片替代。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製作蘆笙的笙鬥、笙管、簧片和共鳴管的材料主要分別是杉木、白竹、響銅、樹木等。

蘆笙的製作大致有四個步驟。第一個步驟:做簧片,“簧片”就是透過把銅加熱,之後經過鍛造,使其變成薄薄的一片。簧片製作水平的高低影響蘆笙發音的高低,這個製作過程非常考驗製作者的水平;第二個步驟:做笙管,一般蘆笙是有六個管的,其主要製作材料是竹子,一般是白竹,青竹等。它的主要作用使音量擴大、音響洪亮、音色更加優美動聽;第三個步驟:做共鳴管,其最大的作用是擴大音響效果;最後一步,將各個部件細心地組裝起來便可製成一份完整的蘆笙。

民族常識|苗族蘆笙

關於蘆笙的神話傳說有兩種說法廣泛流傳。傳說之一,苗族的蘆笙起源於立簫,它的主要使用目的是用以嚇跑野獸,避免人死後屍體停喪期間被破壞。苗族始祖蚩尤家共有六個兄弟,每家都有一管立簫,用於死人時吹奏嚇跑野獸,但這立簫必須一次性同時吹響六管才能發揮效果。蚩尤一次嫁女,女兒意外死亡,蚩尤決定派人到女兒死的地點去做祭祀,但又擔心派去六個法師無法回還,於是就請樂師用葫蘆將六支簫管串在一起,派一名法師去吹奏,於是六管蘆笙就這樣產生了。

傳說之二,蚩尤與炎帝和黃帝進行了激烈的戰爭,蚩尤戰敗,為了團聚起四分五裂的苗族人,蚩尤派人砍來竹子做成“立簫”到山上去吹奏,流落四方的苗族同胞聽到熟悉的簫聲,就順著聲音匯聚起來。終於,苗族又團聚了。此後,蚩尤為了讓族人緊密團結,請樂師用一個葫蘆把六支立簫捆串在一起吹奏,用來隨時召喚族人。由此,產生了蘆笙。

民族常識|苗族蘆笙

在貴州苗族地區,蘆笙活動已經成為其重要的文化生活的組成部分。蘆笙伴隨著苗家人度過了世世代代,蘆笙不僅僅是一種苗族人民的傳統樂器,也是苗族文化傳承和發展必不可少的載體。蘆笙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的結合產物,它的作用已經影響並覆蓋了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是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部分圖文來源網路

苗族館

民族常識|苗族蘆笙

民族常識|苗族蘆笙

56個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

56個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位於天津市津南區葛沽鎮,是榮程集團文化板塊為整合民族文化資源,促進民族非遺保護所搭建的文化傳播與交流共享的平臺。其緊扣創意、創新、創造、創業四大核心要素,圍繞生命、生活、生態、生產四項人類核心訴求進行場景設定,全景式輸出中華民族非遺文化生活化、場景化的生活方式。

56個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根據各民族獨特風俗分為56個民族非遺手工藝場景展示館,每個空間全方位、立體化展示各民族生產生活場景,既是民族自然生態的呈現,也是56個民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的平臺。

民族常識|苗族蘆笙

策劃:衛東、田建廣

文:鮑貴雲

圖:郭曉飛

|

時代

·

鄉創週刊 |

民族常識|苗族蘆笙

TAG: 蘆笙苗族蚩尤非遺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