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小年前夜送灶王

在朋友、同事圈裡,我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算是比較快的,可是,嚴格地說,我的骨子裡,流淌得更多的,還是傳統的血液。

晚上十點半,我熬好濃茶、擺好糖果糕點、備好錢紙香火,用過新年都不肯燃放的爆竹送灶王爺昇天。這種儀式如今已不多見。就如我,連那畫上的灶王爺的模樣也已經記不清了。但我卻一直清楚地記得童年生活中故鄉山村裡的祭灶氛圍。

那時候,家家戶戶的灶臺邊都有灶王爺的身影——一張畫像。煙熏火燎的畫像兩側是一幅對聯,千篇一律的“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者“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昇天的日子,按照現在的說法,是在凡間辛苦工作了一年的灶王爺啟程上天“年度述職”。這一天,天黑之前,各家各戶把虔誠供了一年的灶王爺畫像從鍋灶的上方取下來,把新請來的灶王爺貼上去;晚上,把灶王爺的舊畫像放在一疊紙錢裡一起燒了,讓灶王爺隨著裊裊炊煙,騰雲駕霧升入天空。媽媽說,灶王爺從上一年的除夕起(除夕之夜還有接灶王儀式),就常駐家中司職保護和監察,到了臘月二十三日這一天便要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惡行徑。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好的獎勵好年景,五穀豐登,風調雨順,一家平安;壞的則予以懲罰懲戒,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算是眾神中最受“關注”的一位,他的重要性,由此也就不言而喻了。不過,那時候感覺灶王爺也是最好說話、最好伺候的神了—— 一年只需兩次供品:一次是小年前夜送灶,一次就是年三十迎灶;送他昇天時,只需用糕糊他的嘴,用糖給他點甜頭,封上他的嘴巴,“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他見了玉帝后,就不會說三道四了,就只說好話不說壞話了——典型的“現實主義”: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

大人們忙著,孩子們也不會閒著,他們歡快地跑來跑去,唱著:“灶王爺,本姓張,騎著馬來挎著槍;灶王爺,降福祥,多帶米來少帶糠……”

我再追問灶王爺是誰?聽到的回答則有很多種版本了,一個版本來自母親說的《封神演義》:灶王爺是商朝鎮守澠池城的張奎和高蘭英夫婦,忠義有節,死後被姜太公封神榜上封為灶王爺爺和灶王奶奶;一個版本來自村裡的三公公:一富戶子弟張單,妻郭氏,甚賢淑。張休而再娶李氏,家財傾,盾去。張子盲,淪為乞丐。一日乞食,得主人善待,知為郭氏,羞而觸灶亡。得姜子牙封為灶王,又得玉帝敕為凡間守護神——“一家之主”。一個版本來自外婆:傳說,玉皇大帝派王母娘娘到人間視察民情,他們的小女兒也跟隨母親下到了凡間。她看到民間百姓的疾苦,非常同情。同時看到人間有那麼多的恩愛夫妻,她也很嚮往真摯的愛情。後來她看上了一個給人燒火幫灶的小夥子,她覺得這個人心地善良、勤勞樸實,於是決定留在凡間和他一起生活。玉皇大帝聞聽後非常生氣,把小女兒打下凡間,不許她再回天庭。王母娘娘心疼女兒,百般求情,玉帝才勉強答應給那個燒火的窮小子一個灶王的職位。從此,人們就稱那個“窮燒火的”為“灶王爺”,而玉帝的小女兒就是“灶王奶奶”了。

送走灶王爺後,各家各戶是要進行衛生大掃除的,全家老少,全家總動員,全員加速中,就算是最邋遢的人家,也要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一塵不染。條件稍微好一點的人家,會在牆壁上糊上白紙或者報紙,貼上喜慶的年畫。印象最深的是“連年有餘”——一個大胖小子抱著條金色大鯉魚,表達著人們對新的一年富足生活的美好願望——那時人們的願望是多麼的純粹而簡單。

時光荏苒中,人們富足了,日子越過越紅火,網際網路+時代,科學發展勝過過去任何時代,人們的世界觀視野,早已不再侷限傳統和寄情迷信,很多習俗被淡忘,很多習俗被省略。那些如煙的往事,帶著我們最純真的幸福飄忽遠去;那些傳統的習俗,被滾滾紅塵攜帶著,消逝得沒了影蹤!也許我算是個另類吧!做一切我體內流淌的血液中蘊含的習俗習慣之事,我才會擁有強烈的歸屬感,那是一種幸福,一種平凡而簡單的幸福。這幸福,來自對灶王爺的崇拜與敬畏,來自對幸福生活的滿足和嚮往,來自親情的溫暖與甜蜜,來自家人團聚帶來的喜悅與溫馨……

沉思中,遠遠近近也有稀疏的鞭炮聲響起,一定是有和我一樣念舊的人家吧!此刻,家家戶戶,燈火闌珊。

作者:詹慧群

編輯:曹莉媛

二審:尹維龍

三審:李志生

■ 版權宣告:轉載請註明來源!

【來源:常寧宣傳】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TAG: 灶王爺凡間玉皇大帝畫像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