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濟寧城南亢父故城出土的這13塊畫像石

這裡 曾考古發現了很多漢墓石

13塊無字畫像石的問世

將揭開怎樣

一個個撲朔迷離的謎團

珍貴:濟寧城南亢父故城出土的這13塊畫像石

在濟寧市博物館石碑陳列室裡,13塊畫像石那是特別的引人注目。儘管只有13塊,但卻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漢畫像石大體主要分佈在山東、河南、陝西、四川及其周圍地區,而在全國則以山東發現最多,在山東省又以濟寧市最為富有。而且,陳列在濟寧市博物館的這些畫像石,是屬於國家一級文物。

13塊畫像石,出土於濟寧城南50華里的亢父故城。亢父,曾是東魯時期古任城國的一個縣城,大致呈方形,城牆痕跡依稀可見,周圍有護城河,南、北、西三面尚有護城河遺址。1968年,在城南600米處,當地的公社社員,在修建排灌站時發現了很多墓石,13塊帶有畫像的刻石就是其中一部分。

滄海桑田,時過境遷。曾經的亢父故城也早已改了顏換了名,也就是現在的喻屯街道辦事處城南張城後村。因此,亢父出土的畫像石就有了“城南張畫像石”之說。

城南張畫像石不過一人多高,從上往下閱讀畫面,就像閱讀傳統中國書籍,按照這樣的秩序觀看影象,就像是在閱讀一本書。首先遇到的是人類始祖,伏羲女媧,然後是山海經裡的傳說故事。這個長著人頭的鳥就是炎帝的女兒,大家熟知的銜石填海的精衛,下面是月宮裡的蟾蜍,正在搗藥的玉兔,一幅畫。另一幅畫像石上方是一一幅畫的看下來,就像重新閱讀了一遍上古的歷史,而那時候的歷史是和神話故事分不開的群小鳥圍繞一隻大鳥,小鳥表示被后羿射掉的九個太陽,而中間的金烏就是代表太陽的神鳥。下面的是天地人三皇,三皇人身蛇尾,三皇下方的都是身上長著羽毛翩然飛逸的仙人。

在1980年,原濟寧市博物館館長朱承山,就到現場進行過考察,並對這批畫像石做出了初步的考古研究。經過20多年的研究,朱承山對這批畫像石已是如數家珍。

濟寧市博物館研究所研究員朱承山介紹:亢父故城出土的這些畫像石,它的雕刻技法以及雕刻的內容,根據考古常識斷定,它為東漢後期的畫像石。因為在整個畫像石發展過程當中,西漢時期產生的畫像石,到東漢時期發展成高峰期,並且屬於淺浮雕,淺浮雕雕刻起來難度相當大。在城南張這個畫像石當中呢,不但以淺浮雕為主,同時還加入了一些線雕,還有其他形式的簡潔雕刻等一些新的手法,所以顯著特別豐富。

踢毽子在畫像石中多有表現,但是城南張畫像石中的踢毽子圖,不僅有形態各異、表情豐富的踢毽子人物,畫面的下方還有橢圓形帶。

除此之外,畫像石中還有常見的子見老子圖,車馬狩獵出行圖,以及一些生動的漢代生活圖畫。如,有屠宰場面,桔槔提水,射獵,捆綁的豬、馴化的羊,手持大槌的人正在煽牛等等。

當地老者:這個亢父城,南面向東,張橋西邊,北至(護)城河,大約有1公里路。在東南位置有王粲之墓,聽人說,這個墓群有18盤(墓),石墓是10個,磚墓是8個。

當地老者:在我記事兒的時候,城牆是很高的,有十來米高。後來村裡建排灌站,為了尋找石頭,我們村的村民扒了兩個墓,這個墓呢,據說是王粲之墓。在這個墓的周圍,還有五六個墓。根據這個墓群的推斷和發現,所以呢考慮是一個家族的墓,分佈也很緊湊。

規模較大的漢墓群,豐富多彩的畫像石雕刻內容,足見這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不同尋常,想必這月薪也得是萬兒八千的主吧,不然怎麼會在死後,耗費巨資、人力,築建這麼一處“私人豪宅”呢?!難不成真的是王粲、王叔和的家族墓地?

珍貴:濟寧城南亢父故城出土的這13塊畫像石

據考古研究員介紹,從亢父故城出土的畫像石規模、徑脈程度來看,漢墓群的主人應該是一貴族,位居中低階上下的官吏。

在漢代,官吏的級別是以每年俸祿的多少石(dàn)來劃分的。根據參考資料發現,墓主人應該是1000~2000石的官吏,在尊守以下,相當於現在的市長。《國語·周語》中記載,漢代以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一石大約在120市斤左右。這麼計算下來,可見墓主人的糧食囤有多高、家底有多豐厚了。

濟寧市博物館研究所研究員朱承山:有文獻記載,文學家王粲的墓在濟寧城南,還有些文獻記載,說是王叔和,他的墓也在濟寧城南,根據這兩則文獻記載,現在有的人推斷說,我們亢父故城發現的這個墓,是不是就是王粲或者王叔和哪一個人的墓。

人家墓主人的家底豐厚與否,與王粲、王叔和倆人有著怎樣的關係呢?這麼多年以來,與漢墓群有著扯不斷理還亂關係的這倆人,到底是什麼來頭呢?

中文名:王粲(公元177年~217年)

別名:王仲宜

民族:漢

出生地:山陽高平(今微山縣兩城)

代表作品:《登樓賦》、《七哀詩》等

愛好:聽驢叫

所屬文學團體:建安七子

榮譽:七子冠冕

年薪:不詳

王粲,出生於名門世族之家,曾祖父王龔,祖父王暢,都是漢朝的三公之一。他精通經學、數學,特別是數學更為出眾,在建安七子中為首。生逢亂世的他,背井離鄉,南下投靠老鄉、荊州刺史劉表。在荊州不得重用,劉表死後投靠曹操,受到器重他。

中文名:王熙(公元201年~280年)

別名:王叔和

民族:漢

出生地:山陽高平(今微山縣兩城)

代表作品:《脈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

愛好:校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所屬文學團體:中醫學界

榮譽:脈經之祖

年薪:600石

王叔和,與當時政治上的名人劉表、文化上的名人王粲同是老鄉。他將脈的生理、病理變化和疾病的關係歸納為24種脈象,並作出較為詳細的理論闡述,還提出了“三部九侯“的切脈新方法。他所著的《脈經》,在隋朝時期傳入了日本,十一世紀透過中東傳到歐洲,十四世紀傳到波蘭,波蘭人卜彌格譯為拉丁文,在歐洲廣為流傳,在不少國家的醫學界產生了很大影響,充實了世界醫學寶庫的內容。

《直隸濟寧州志》記載,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易學大師王弼、被稱為中醫切脈之祖的醫聖王叔和就生活在這裡。死後也都葬在了濟寧城南(的亢父城)。

您還別說,這倆人的家庭背景啥的,還真與所要尋找的墓主人的身份,有不契而合之處呢。難不成,還真如當地村民所述一般,是這王粲、王叔和等王氏家族的墓地?!

由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陳壽編著的史書《三國志》中記載,王粲棄劉投曹後,在跟隨曹操征伐吳國的途中,病患突發而死,遂後就地埋葬,大致位置在江蘇省的南部。《世說新語》記載,曹丕率眾官兵為其送葬。

珍貴:濟寧城南亢父故城出土的這13塊畫像石

戰火繚繞,為躲避戰亂而逃離到湖北荊州的王叔和,不久後病逝,埋葬在了襄樊市城南,並立碑留有墳墓。

濟寧市博物館研究所研究員朱承山:根據考察認為 好像不是。它有這麼幾種原因:一個原因就是:這個墓,它是在東漢晚期,而王叔和,他死的這個時期是西晉,差一百多年呢;再一個呢:王粲,他去世的時間是三國時期,也是比這個墓要晚。所以呢不應該是。還有就是,這兩個人都曾經在文學上也有明確的記載。

既然亢父為王粲、王叔和的墓地假說被推翻,那麼有沒有可能是漢魏時期王氏家族其他族人的墓地呢,或是王粲、王叔和的上一輩抑或幾輩人的墓地?

濟寧市博物館研究所 研究員朱承山:參考其他地方的考古資料 ,我認為他們的家都屬於高平,與亢父縣相連線,相隔有一定的距離。說是王氏家族墓地的這個說法,從時代上到行政區劃變更,都存在一些毛病,所以我認為不是王氏家族的墓地。

亢父故城的漢墓畫像石被考古發掘徵集後,為了能確定墓群的主人及身份,考古研究人員對此展開了進一步的考古探索。然而沒有任何文字記載的畫像石,對考古工作的進行增添了難度。又因現在的城南張村,所處位置是稻區,常年積水,很難清理,考古工作相當難。即便是考古發掘,如果沒有文字的記載,發現不了帶文字的題記,還是不能做一具體的定論。

透過13塊無字畫像石,卻未能對墓主人的身份得以確認、證實。然而,近年來,考古工作者一直從史實記載出發,多角度、多方位的進行考古探究,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漢墓群背後所隱秘種種疑團,都將被一一解答。

TAG: 畫像石亢父王叔和城南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