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做飯用的炊器——青銅鬲(lì)

中國古代做飯用的炊器——青銅鬲(lì)

“鬲(lì)”這個字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它的古字形像口圓、三足中空的器具。在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出現陶鬲(lì),商周時期陶鬲(lì)與青銅鬲(lì)並存。它的形狀一般為侈口(口沿外傾),有三個中空的足,便於炊煮加熱。

遠古先民依照新石器時代已有的陶鬲(lì),創作出了銅鬲(lì)。銅鬲(lì)流行於商代至春秋時期。商代前期的鬲(lì)多無耳,後期口沿上一般兩個直耳,青銅鬲(lì)極少有銘文,商末期慢慢變成禮器,周朝極少使用。

中國古代做飯用的炊器——青銅鬲(lì)

不同形狀的陶鬲(lì)

中國古代的文獻也記載了鬲(lì)的器形和它的用途,如:

《爾雅·釋器》:“鼎款足者謂之鬲(lì)”。

郭璞注:“曲腳也”。

《考工記》:陶人為鬲(lì),實五觳,厚半寸,唇寸。

中國古代做飯用的炊器——青銅鬲(lì)

雲雷紋銅鬲(lì)

那麼,鬲(lì)有著什麼樣的形態特徵?它與鼎又有什麼區別?

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對此做了深入的研究,他說::“兩者的基本形制不同——鼎是由一個半球形器加上三足,鬲(lì)是腹足部分。”這就是說,鼎可以明顯地分為腹身與足兩部分,而鬲(lì)的腹部與足部則不好分開。

在古代中國,先民是怎麼使用鬲(lì)的?它有哪些用途?

鬲(lì)的用途與鼎相似,主要是用作烹煮的炊器。《說文解字》就曾記載,鬲(lì)是“鼎屬也”。青銅鬲(lì)所烹煮的食物應該有兩種,一是肉類,這可以由東周隨葬陶鬲(lì)中發現豚骨推測得知;二是穀物。

鬲(lì)也有不少種類,比如袋足鬲(lì)、分襠鬲(lì)、聯襠鬲(lì)。如今都有哪些著名的銅鬲(lì)?本文僅舉數例。

1、卡約文化人字紋銅鬲(lì)

卡約文化人字紋銅鬲(lì)是卡約文化時期文物,西寧市鮑家衰出土,現收藏於青海省博物館。

卡約文化人字紋銅鬲(lì)侈口,略束頸,垂鼓腹,三袋形椎狀足,口沿置對稱立耳。頸部飾弦紋,分檔處飾人字紋。

中國古代做飯用的炊器——青銅鬲(lì)

卡約文化人字紋銅鬲(lì)

2、商代獸面紋鬲(lì)

商代獸面紋鬲(lì)是商代的一個青銅器,飾變形獸面紋和雙目形紋。

鬲(lì)頸飾獸面紋,上下皆飾連珠紋,腹飾卷角型獸面紋,獸目巨大,圖案條紋粗獷,結構複雜,構圖具有高度的象徵性。器壁均勻而薄。在商代中前期青銅鬲(lì)中以這件器物最為精緻。

中國古代做飯用的炊器——青銅鬲(lì)

商代獸面紋鬲(lì)

3、春秋·“國子碩父”銅鬲(lì)

“國子碩父”銅鬲(lì)是春秋時期青銅器,高13。3釐米,口徑18釐米,1989年在河南省三門峽市虢(guó)國墓地出土。

中國古代做飯用的炊器——青銅鬲(lì)

春秋·“國子碩父”銅鬲(lì)

這件鬲(lì)器腹飾有三組曲體長鼻龍紋,每組龍紋之間隔以豎向扉稜。

口沿內側呈逆時針方向鑄有銘文一週二十四字(含重文二字):“虢中(仲)之嗣或(國)子碩父乍(作)季嬴羞鬲(lì),其邁(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亯(享)”。

銘文中“虢仲之嗣、國子”是作器人“碩父”的身份,表明碩父是某一代虢國君虢仲的兒子,這件鬲(lì)是碩父為其妻季嬴所作之器。

4、春秋夔(kuí)龍紋銅鬲(lì)

春秋夔(kuí)龍紋銅鬲(lì),一套九件,平折沿,方唇,發現於新鄭市城市信用社,現收藏於新鄭市博物館。

中國古代做飯用的炊器——青銅鬲(lì)

春秋夔(kuí)龍紋銅鬲(lì)

鬲(lì)的腹上有三扉稜三足相照,腹部以扉稜為中心,分飾三組夔龍紋。

九件銅鬲(lì)扉稜分三類:一類鳥首狀,鳥冠偏上;二類扉稜中間凸起尖稜;三類扉稜豎邊挺直。除扉稜有別外,形制基本相同,大小略有差別。

近期熱文:

歷史上的商代帝王,為啥都用甲乙丙丁做名字?

文創產品:銅坐龍指尖陀螺

商湯滅夏以前的商族,生活在河北邯鄲的下七垣(yuán)

TAG: 商代碩父獸面卡約龍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