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賞析】玉璜:一塊半壁形的玉

璜,本意是指半壁形的玉,《周禮·大宗伯》和《左轉·定公四年》均有記載。《後漢·輿服志》也有記載:乃為大佩,衝牙雙瑀璜,皆以白玉。在《說文解字》裡的解釋是:“半璧曰璜”。就是說璜相當於把玉璧分成兩半的樣子。

玉璜,是一種佩戴飾物。在中國古代與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等,都是“六器禮天地四方”的玉禮器。

玉璜已有七千餘年歷史,它與璧均出現於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都有它的蹤跡。玉璜也一直是中國古代玉佩飾——組玉佩的一部分。

關於玉璜形狀的描述有:《說文》:“璜,半璧也。”《太平御覽》卷十四玉部引《搜神記》載稱:“孔子修《春秋》,制《孝經》。既成,孔子齋戒,向北鬥星而拜,告備於天。乃有赤氣若虹,自上而下,化為玉璜。”郭寶鈞《古玉新詮》做這樣的描述“朝時日出,晷景在西,夕時日落,晷景在東,自朝至夕,晷景移動軌跡,略為半圓形,其狀頗似璜”。

最早的出土的玉璜是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的產物,距今約7000年。這說明新石器時代中期長江流域良渚文化開始普遍製造和使用玉璜。這一時期玉璜被人們用作佩於胸前的裝飾品,形狀多不規則,變化較多。

【文物賞析】玉璜:一塊半壁形的玉

我國考古發現的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產生的稀有玉璜代表作。該器型呈黃色,帶赭色沁。體扁薄,呈半圓形,直邊中部凹雕一獸面,雙眼為重環形,自眼廓上凸起,形成雙重浮雕,用管鑽鑽出兩重眼圈。眼圈外側飾繁密的渦紋地,渦紋間用多條弧線接連。鼻為長方形,飾密集的回紋地。闊口微啟,上下齒各有兩個獠牙露於口外,其上飾密集的直線紋地。兩端各凸雕側視獸面紋一個。獸面紋之外滿飾渦紋、雲紋、回紋等,其間連線獸面的上肢依稀可辨,酷似人的臂膀。背面刻滿陰線紋。此器熟練地採用起凸、管鑽等技術。紋飾精繁,為新石器時代玉器中所罕見。現藏故宮博物院。

【文物賞析】玉璜:一塊半壁形的玉

西周是使用組玉佩的頂峰,而西周的組玉佩有兩個重要特徵:一是掛於頸上而垂至膝間,一是以玉璜為主、以玉管為輔,佩戴示意如下圖:

【文物賞析】玉璜:一塊半壁形的玉

玉組佩又名“雜佩”“佩玉”,人們佩戴成組玉佩後,若走路太慢,就沒有相互撞擊而發出的叮噹美玉聲,即所謂“其聲不揚”;若走得太快,則撞擊的叮噹聲會雜亂無章,即表示君子倫理失道;佩玉君子走路時不慢不快,方能使玉佩發出有節奏和動聽的美玉之聲。

濟陽博物館展出的玉璜基本產生於西周時期,此時絕大多數的玉璜,仍是作為典型的裝飾品使用。在周早期,由於受到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的衝擊,玉器已不能像在原始社會那樣,在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繼續佔主流或壟斷地位了。但它在美身、祭祀、禮儀、殮葬方面仍發揮著重要作用。

請欣賞濟陽博物館展出的部分玉璜實物:

【文物賞析】玉璜:一塊半壁形的玉

【文物賞析】玉璜:一塊半壁形的玉

【文物賞析】玉璜:一塊半壁形的玉

【文物賞析】玉璜:一塊半壁形的玉

【文物賞析】玉璜:一塊半壁形的玉

【文物賞析】玉璜:一塊半壁形的玉

【文物賞析】玉璜:一塊半壁形的玉

透過考古及資料研究發現,玉璜自產生至春秋戰國時期一直處於興盛階段,這期間玉璜作為成組佩玉的組成部分大量出現,其形式和紋飾極為豐富,並出現了許多製作精良,造型豐富的稀有玉璜。 漢以後,玉璜作衰退勢。所見南朝和北齊的玉璜均作弧形素面狀,兩端靠外周處鑽孔,有的在內外周緣還包鑲金邊,與早先稍微有異。 南北朝時,官服需懸掛玉,玉璜重新出現,此時玉璜已演變為梳背形或菱形,形狀異於前代。這一時期佩玉在社會中流行的範圍很小,因而玉璜的數量極少。 唐代貴族婦女喜佩戴成組佩玉,佩玉的主體是雲頭狀玉璜。同南北朝時相同。玉璜在當時頗為罕見。 宋至明清偽古玉中多有小型玉璜,其目的不外於供玩賞和收藏,而日常生活中人們所佩帶的已演變成玉鎖、玉牌等新的形式。至此,玉璜的產生及使用逐步沒落,新的玉璜創造幾乎處於了停滯狀態。

請欣賞:央視紀錄片《玉組佩:把世界帶在身上》

請欣賞:濟陽博物館線上課堂—玉文化之玉璜

TAG: 玉璜佩玉玉佩文化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