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經典】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

【周易經典】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九《論語》。

我們知道對人有益的喜好有三種,對人有害的喜好也有三種。對自己有傷害的事是不能做的。哪些事?

『樂驕樂』,就是以驕為樂。不管是以富貴驕人,以學問驕人,都對自己有損害。一個人不知道驕傲有損害,反以為樂,而且以能夠得到驕樂為樂,那麼他所得的損害就可想而知了。

驕,人人都有,富與貴、以及有學問的人都容易驕慢。譬如說有錢的人見到沒錢的人便驕傲,因為他不如我;做大官的人,往往看不起做小官的。其實,如果做小官的人一心為百姓,他就是君子;做大官的人唯利是圖、以權謀私,甚至還害百姓、害國家,他也是小人。現在人有一句話說“值得驕傲”,這話就說錯了,說這句話的人就是小人。孔老夫子說“富而無驕”,說值得驕傲的人肯定是沒有念過《論語》,沒有讀過這一句話。而對人驕傲並以此為樂,那就是錯上加錯了。

在佛教的《成唯識論·卷六》中,對驕下了一個定義:“云何為驕?”什麼叫驕?“於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為性,能障不驕,染依為業。”對於自己的長處、對自己所擅長的方面心生執著,從而陶醉驕傲,它能夠障礙不驕,不驕就是謙卑,它能障礙謙卑,生長染汙不淨之法,這是指驕的作用。

值得人驕傲的事情,容易引起人驕傲的事情有很多很多。驕傲的實質,帶來給人的實質是痛苦的。正如莎士比亞說:“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裡毀滅了自己。”

《尚書》上也說:“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驕滿給自己招來損失,謙虛讓自己受益,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道理。為什麼“滿招損,謙受益”?因為一旦一個人驕滿了,認為自己比別人都強了,他就不會再有好學的品質,他的人生就很難進步了,自以為是,這樣的人是最不好教的。

謙虛的人,他在事業上也是往往會比較容易成就的。為什麼?因為謙虛好學的人,都會有很多的人主動地幫助他、教導他。所以我們看在《了凡四訓》上,這個了凡先生參加過好幾次的趕考,在每次趕考之前,他就能判斷出哪一個人可以考取,哪一個人要落榜。結果最後的結果和他預測的一模一樣。他是怎麼預測的?其實很簡單,就是看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如果這個人表現得很謙虛,受辱不辯、受謗不驚,受到侮辱誹謗,像沒那麼回事似的,也不去給自己去辯別,別人誤解自己都不去辯別。即使他年齡很小,也決定考中。他這個標準就是看一個人謙不謙卑。

在《左傳》上也說:“君子不欲多上人。”他不是以在別人之上為樂事。“樂驕樂”,就是以驕慢為樂事,這不是一件好的樂事,對自己會有損害。

『樂佚遊』,以佚遊為樂。佚遊的含義很廣泛,依王肅的註解:“佚遊,出入不知節也。”這個“佚”,就是出入沒有固定的時間。在古代,在位者打獵都有一定的時節,如果不按時節也不行,如果出入沒有節度,那麼生活無規律,工作無秩序,一切都會陷於混亂之中。所以不論居家處事,還是飲食起居,都不能夠沒有次序,必須有規律。

一個人的生活也必須列出時間表,做到作息有次序、工作有計劃。我們想一想,人生短短數十春秋,每天二十四個小時如果安排不好,那確實很容易虛度。有一首偈子這樣說:“二十四小時,八時床上眠”,八個小時都是在床上度過的,睡眠中度過的。“三餐費三點,加刷牙洗臉,沖涼大小便,需要一個鐘”。三餐飯三個小時過去了,再加上刷牙、洗臉、漱口、洗澡、上廁所,這也需要一個鐘頭。“午休小動作,又花一小時。讀報看電視,電話並聊天,至少三小時,還有別事情。”你看這一天二十四個小時,除了這些拉拉雜雜的吃睡等等,就剩下不多了,如果不珍惜的話,這一天就很容易空過。所以修學要懂得珍惜時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在《長阿含經》卷十三中說:“若不計寒暑,朝夕勤修務,事業無不成。”如果不計春夏秋冬、寒來暑往,早晚都精勤匪懈,就是精進修行,不知道疲倦、不知道懈怠,做一些重要的事,這個事業沒有不成就的。無論是做世間的事業,還是做修行的道業,都需要精進。如果不精進的話,都沒有辦法成就。你看世間人朝九晚五地去工作,為的是什麼?為的是追求名聞利養。“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你看世間人為了追求名利,都這樣的精勤不懈,那我們修道之人要想在學業上、道業上有成就,那就更應該精進不懈。

『樂宴樂』,就是以宴會為樂,朋友酒食聚會,不可久留,如果以此為樂,對於身心都有損害。在《左傳》中記載,魯莊公二十二年的時候,陳國發生了動亂,太子禦寇被殺,公子陳完流亡到了齊國。齊桓公就想任命陳完做卿。陳完辭謝說:我是流亡到齊國的人,您能夠收留我,對我就是很大的恩惠了,我還怎麼敢接受這麼高的官位?他推辭不受,於是齊桓公就任命他做了工正,也就是一個主管工匠的官銜,陳完就接受了。

隨後陳完就請齊桓公喝酒,兩個人喝得很高興,不知不覺到了晚上,齊桓公就說:“我們再點上燈接著喝”。因為喝得還沒有盡興。齊桓公喝得這麼高興,如果是普通的人,為了投其所好,一定會答應他的請求,但是陳完卻沒有答應。他說:“我只是選擇了在白天來招待您,沒有選擇在夜晚招待您,所以不敢聽從您的命令。”你看,這一句話就等於把齊桓公委婉地給拒絕了。

接著陳完還陳述了他拒絕的理由:“酒以成禮,不繼之以淫,義也。以君成禮,弗納於淫,仁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這個酒是幫助完成禮儀的,不能夠沒有限度地喝下去,這才符合義,這才是適宜的。能讓君主完成禮,同時又不飲酒過度,這才是對君主真正的愛護,這是愛惜君主的身體。話說到這種程度,齊桓公當然不好意思繼續喝酒了,一場酒席也就到此結束了。

所以你看古代人,即使對於國君的要求,如果他覺得不符合禮儀,不是一個好的表率,他都會婉言謝絕。中國人有一句話說“無酒不成席”,我們要明白,這個酒是幫助完成禮儀的,絕對不是以此為藉口,喝得酩酊大醉、滿足口腹之慾,這才是中國的“酒文化”。

什麼是文化?能夠上升到文化層次的,一定是要以文化人,它要能夠變化人的氣質,使人轉惡為善、轉迷為悟。這個酒是表達敬意、表達感恩,如果你喝得過分了,使一個人清醒變得糊塗了,你看一個人喝醉酒之後,酒後胡言亂語、吐了一地,就失去了領導者的風範,就讓人輕視,沒有了威儀,那怎麼能夠稱為文化?這個就是變化氣質變化到相反的方面去了。所以中國人稱為禮義之邦,凡事都強調要符合於禮的節度,不能夠太過分。《朱伯廬家訓》中也說:“宴客切勿流連”,當然,半夜喝酒就更是不對的了。

後面說『損矣』,也就是說如果你犯了這三條,有損自己的身心。這些都是和自己的修身有關。而平天下,就是使天下太平,都是以修身為本,所以這三條也和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密切相關。所以有人說,什麼是最高明的管理?把自己管明白了,就是最高明的管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己的身都修不好,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更談不上了。

所以我們看到,在《群書治要》這本專門講中國古代的治國理政的智慧這一套書中,大部分內容都是關於修身的,因為修身是治國的根本。

TAG: 驕傲陳完齊桓公就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