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章華臺確在今華容縣

楚章華臺確在今華容縣

楚章華臺確在今華容縣

江良發

章華臺,是春秋晚期楚國第26代王熊圍(一名熊虔,史稱楚靈王),於公元前535年,在雲夢澤腹地修建的一座離宮,在我國建築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被現代專家學者稱為“楚國第一臺”、“天下第一臺”。

《辭海》,“章華臺”條目解釋:“楚離宮名。故址有四:(1)在今湖北潛江市西南龍灣古華容縣城內。《左傳》昭公七年:‘楚子成章華之臺,願與諸侯落之。’《水經·沔水注》:‘臺高十丈,基廣十五丈’……”按《辭海》解釋,章華臺在華容縣內,但不在今華容縣,而是在潛江龍灣。這是真的嗎?難道今天的華容縣不是古代的華容縣?古華容縣也在潛江龍灣?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潛江龍灣發現了一處兩千多年前的建築遺蹟,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被評為200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並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是這個發現,湊巧與一位頗有名望的學者在此前提出的古華容縣在潛江西南的觀點,好像有印證關係。於是,一些專家學者便大做文章,把章華臺故址連同文獻所載古華容縣,一併定到了潛江龍灣。

楚章華臺確在今華容縣

大量文獻記載,證明章華臺遺址在今華容縣

除了晉代杜預《春秋左傳集解》“章臺,南郡華容縣”,“宮室始成,祭之為落。臺今在華容城內”這兩處註解,明確記載章華臺在今華容縣內外,歷朝歷代的地方誌書,都有章華臺“在今華容縣”的明確記載。明代吳廷舉纂修的《(嘉靖)湖廣圖經志書》,孫羽侯纂修的《(萬曆)華容縣誌》,清代陳宏謀、範鹹纂修的《(乾隆)湖南通志》,卞寶第、曾國荃纂修的《(光緒)湖南通志》等等,都說到了華容章華臺。志載:章華臺在古縣城以北一里許,相傳即楚靈王所築。孫羽侯在志書中寫道:“其東曰黃湖山,產薇蕨,多雉兔,黃湖之水繞焉。東與趙家湖合,其上隆隆然起,有阜焉,曰章華臺。”清代兩部《華容縣誌》所載華容縣輿圖,上面都赫然描繪著章華臺的地理位置就在鬥岡山附近。

地方誌書還記載了南宋乾道年間,時任華容縣知縣的胡綰,到縣城以北考古訪跡,發現了“垣塹猶在”的章華臺遺址,並發動民眾,修建了一座仿章華臺建築——楚觀亭,請狀元出身、時任荊湖南路安撫使的著名詞人張孝祥題寫“楚觀亭”匾額,胡綰賦詩云:“楚王臺榭荊榛裡,屈指江山俎豆中。”20多年後的南宋慶元年間,時任華容縣知縣劉無慾撰寫了《章華臺碑》。明代華容十景、華容八景中,有“章臺古蹟”“章臺夜月”。

華容縣現有居民中,有不少姓氏家譜、族譜上,保留了華容章華臺及其地望的資訊。如西漢末年從湖北襄陽遷來,世居華容的南郡華容胡氏,其族譜上有這樣的記載:“我胡氏自一世祖以直公為漢大司空掾,值新莽居攝,棄官遁隱,道經華容,喜章臺之勝,遂家焉”。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文天祥妹夫羅尚德因避戰禍,由江西安福遷入華容南山,定居華容後,人丁繁衍,自稱為“章華羅氏”……2006年5月,華容東山橋頭李氏,在其祖祠附近出土一方刊刻於南宋寶祐戊午年(公元1258年)的《李伯高墓誌銘》,墓誌銘載:“有宋李公伯高十宣義,岳陽人也,派出昌江,址於章華,居石龍之源,族大以蕃。”湘鄂邊百官支李氏,譜載於元至正年間遷入華容章華臺,現族眾繁多。還有元至正年間自江西豐城遷入的章華臺張氏,明永樂年間由江西安福遷入的前溪章華劉氏,明代由陝西遷入的華容章華臺鑒湖堂賀氏,元代由江西九江遷入的華容章華臺陶氏,等等。

歷朝歷代的文人學士,登覽遊歷了華容章華臺遺址後,留下了大量吟詠章華臺的詩歌。如宋代抗金名將李綱寫過七絕《章華臺二首》,宋代學者張栻曾親訪章華臺遺址,寫了一首五律《遊章華臺》,鄂西詩人田九齡寫過《登章華臺遺址二首》,明清文人李寯、董廷圭、黎浚、黎淳、程萬里、何景明、鄧經、周廷用、孫宜、顧廷錫、曾可前、胥卓、謝文軌、嚴首升、張召華、孫枝、孫琪、劉仕璟、王祚崶等,都寫有吟詠“章華臺”的詩歌。明代前七子領袖何景明《華容吊楚宮》詩寫道:

別館離宮紛綺羅,細腰爭待楚王過。

章華日晚春遊盡,雲夢天寒夜獵多。

廢殿有基人不到,荒臺無主鳥空歌。

西江煙月長如舊,只有繁華逐逝波。

孫宜的《章華臺弔古》寫道:

古城迢遞楚王臺,碧石清沙曲曲回。

異代秋墟誰復問,深秋松柏自堪哀。

圜堤落木迎風下,寢徑遺花借雨開。

千載荒涼惟此地,白頭懷抱況頻來。

大量詩歌也為章華臺在華容的歷史事實提供了佐證。

楚章華臺確在今華容縣

章華臺遺址目前儲存完好

在華容縣鬥岡山以北約一公里的地方,今勝峰鄉清水村三組,有一個儲存完好的兩層土臺。據華容縣國土資源局測繪隊測量和華容縣規劃辦公室提供的資料,這個土臺目前高度41米,最高處42。56米,高出南面稻田11米多。其中下一層高出地面7米多,佔地面積3萬多平方米;上一層高出第一層約4米。土臺呈長方形,子午向,方方正正,邊線整齊,臺體規整。檯面南北長102。5米,東西寬78。8米,面積8073平方米。現在,這個土臺上生長著一片橘林。臺基的周邊現已建有20戶村民住房。這就是志書所言“隆然一峰”的章華臺,歷代詩人登覽遊歷並寫下大量詩歌的地方。當地人祖祖輩輩稱其為“楚王臺”。

楚王臺屬小爾山範圍,北面有一些小山丘,東、南、西三面臨湖。除在臺上修建宮殿外,臺北面的小山丘可以修建大量房舍。有文獻稱“章華臺北復有細腰宮”,或許是事實。修建章華臺,文獻有“延石千重,延壤百里”的記載,《楚辭》有“平明發兮蒼梧,夕投宿兮石城”,說明壘築時要從很遠處取土,還使用了大量石頭。因此,章華臺古有“石頭城”之稱。現在,石頭鋪築的檯面雖然看不到了,但這裡確實還有大量看上去年代久遠的平板狀石頭,大都被附近村民做了房屋基石或階石。臺上臺下,陶片瓦片隨處可見。

楚章華臺確在今華容縣

章華臺遺址已受到考古學界高度關注

2006年6月,著名歷史學家何光嶽專程到華容考察了這座古臺。何先生用十分肯定的口氣說:“楚王臺就是章華臺”,並建議請考古專家作考古驗證。

2009年5月19日,岳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郭勝斌率專家組10餘人,對楚章華臺遺址進行了初步調查勘探。在土臺地表下1。5米處的土層中,發現了40-50釐米的文化層,找到了商周時期的陶鬲、豆柄、豆盤、大口罐等可辨器型的殘存陶片,這些陶片以夾砂紅陶、灰陶為主,紋飾有附加堆紋、壓印紋、繩紋和絃紋等。專家組認定,這座土臺為東周時期遺址。

2009年10月15日,省參事室、文史館部分參事、館員,在陽盛海副主任的率領下,對章華臺遺址進行了實地考察。省文史館館員、83歲的考古專家吳銘生在遺址現場撿拾、查看了出土陶片,認為楚王臺確係東周春秋遺址。

2010年1月14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郭偉民,岳陽市文物管理處研究員郭勝斌、主任譚建武等,再次到楚章華臺遺址進行試掘,並將此次挖出的陶片,和上次挖出的陶片一併進行辨識鑑別,一致認為,遺址的建築時間早於戰國,為春秋中晚期遺址。這說明,經考古斷代,這座遺址與章華臺的建築時間完全吻合。

2010年8月,筆者撰寫的論文《華容章華臺考》,被收入“湘贛粵桂考古高峰論壇”暨湖南省考古學會第十一次年會的《會議論文資料彙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負責人表示,在適當的時候,將對章華臺遺址進行立項發掘。

(本文原載2011年2月25日《湖南日報》,有改動)

TAG: 章華臺華容縣華容遺址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