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鹹頭嶺文化”人|鍾二毛圖說深圳史02

圖說深圳史

,是我在深圳寶安日報開設的一個專欄。深圳,絕非我們脫口而出的“短短几十年曆史”“一個小漁村”。這個專欄,我用一張(組)圖片帶出深圳長達7000年的歷史。我特別希望深圳的孩子們看到。深圳是我家,歷史你得了解它。這個推文,跟隨專欄見報的節奏,同步在我的微信公眾號上推出。敬請關注。——鍾二毛

我們都是“鹹頭嶺文化”人|鍾二毛圖說深圳史02

▲鹹頭嶺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我們都是“鹹頭嶺文化”人|鍾二毛圖說深圳史02

▲石陶拍,新石器時代中期,1997年鹹頭嶺遺址出土。殘長8。8釐米、寬6。02釐米、厚1。3釐米。

文:鍾二毛

這張圖為鹹頭嶺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鹹頭嶺?很多“老深圳”可能都不知道它在哪裡。

鹹頭嶺,地名也。具體位置在今天的大鵬新區大鵬街道鹹頭嶺村內一沙堤上。1981年,考古學家在這個地方調查發現,它地下埋著“寶貝”,並於1985年、1989年、1997年、2004年、2006年分五次發掘。果然挖出很多“寶貝”:有大量的陶器殘片,可見當時的原始人已經學會用陶罐煮東西吃,以及儲藏食物;還有大量石器,石斧、石刀、石陶拍等,其中石陶拍,即在石片上刻上幾何紋路,用來美化陶器外表;還發現了房基和零散柱洞,說明他們不再是風餐露宿、居無定所。考古學家最終確定,早在7000年前,也就是新石器時代中期,原始人就已踏足深圳這片土地,居住、生活和繁衍,並開始了最原始的農業、漁業勞作。

新石器時期中期文化遺址,不單鹹頭嶺一個地方。環珠江口地區,比如增城、高要、東莞、三水、南海、珠海、中山、香港、澳門都有,深圳鹽田大梅沙、小梅沙、葵涌街道下洞、大黃沙、南山月亮灣也都是。但從發掘的遺物看,鹹頭嶺遺址的“規格”很高,“對周圍遺址有較強的輻射力或者控制力的一箇中心性聚落遺址”(來源:深圳博物館《古代深圳》)。瞧,鹹頭嶺是中心、“首府”呢。也正因為鹹頭嶺遺址之重要,考古學家把環珠江口地區20多個新石器時期中期文化遺址統稱為“鹹頭嶺文化”。

所以,我說,我們都是“鹹頭嶺文化”人,而且還是“文化中心”的人呢。

最後做點聯想:7000年前,鹹頭嶺所在的深圳,是珠三角“鹹頭嶺文化”的中心;7000年後,珠三角蓬勃發展,諸多城市各有各的精彩,但論發展速度、綜合實力,深圳是標杆。不知道這是不是巧合?且做笑談。

(圖片來源:《深圳7000年——深圳出土文物圖錄》,文物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我們都是“鹹頭嶺文化”人|鍾二毛圖說深圳史02

TAG: 鹹頭嶺深圳7000遺址石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