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北交所

關注北交所之前,要知道北交所上市的公司都是

新三板精選層公司

什麼是新三板?所謂新三板就是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是不同於滬交所,深交所這兩個主機板證券交易所(含中小板和創業板)之外的一個股轉系統。這個股轉系統(全國股轉公司)在北交所成立後,雖然依然是兩個獨立的市場主體,但根據金融供給側改革的規劃,全國股轉公司與北京交易所目標一致,一體管理,並且在北交所開市以後,全國股轉系統的精選層平移給北交所,由北交所開展註冊制稽核和註冊。

簡單說,就是一些在滬深主機板上不了市的一些公司或不滿足滬深主機板上市條件的公司,還有一些是主機板退市的公司也會轉到新三板。這些新三板公司什麼行業都有,公司資質條件也有差異,其中肯定會有具備很好發展前景的公司(新三板還有精選層,創新層等等的區分)。

所謂的

新三板精選層公司

,就是典型的矮個裡面拔高個。北交所企業和滬深A股企業最大的不同是所處的企業生命週期不一樣。北交所企業更早、更小、更新,大多處於初創期和成長初期。比如藥品還處於研發階段還沒上市的諾思蘭德,還在初創期;比如做鋰電負極材料的貝特瑞、做碳纖維原絲的吉林碳谷等,還處於成長初期。而滬深A股大多處於成長中後期,還有很多處於成熟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北交所企業不具備在傳統交易所上市條件的企業。

對於北交所企業來說,就像一個小孩子,基本面會變化很快,隔幾年就有很大的變化,不會像A股的貴州茅臺、招商銀行這樣的大藍籌股一樣穩定增長,甚至距離比亞迪、寧德時代。北方華創這類成長行業龍頭都有極大的差距。

因此,護城河、靜態的競爭優勢、穩固的競爭格局、現金流折現這些投資理念的傳統價值投資方法,可能在北交所不太適用。

北交所的成立背景是“共同富裕”,這是當下的“時代主旋律”,要實現共同富裕,其中一點就是防止寡頭壟斷,給予中小創新企業生存空間。寡頭最大的優勢就是資本積累的優勢,給予中小創新企業一個融資渠道,就是給予了中小創新企業在寡頭透過鉅額資本擠壓生存空間的環境下的一條生路。

不論是阿里巴巴還是美團,寡頭壟斷企業都在前兩年遭遇制裁,這與北交所的成立初衷,也是相呼應的。一方面給予中小創新企業融資渠道,一方面給予壟斷的寡頭企業以懲罰。

共同富裕也好,三次分配也好,都指向一個問題:資本的流向。就拿網際網路反壟斷來說,現在中國市值最高的兩家網際網路公司一年的營收,在中國300多個大中城市GDP排名中可以排進前50名,什麼太原、珠海、蘭州都要靠後站。

中國誕生世界級的網際網路公司不好嗎?當然好。但凡事都容易物極必反。財富分配不均衡,很大程度上是資本流向跑偏所致。

過去十年,中國產生富豪的領域很多,但真正快速、批次誕生富豪最多的領域,只有三個:網際網路、房地產和幣圈。這三個領域基本就是中國上中下三個階層在過去十年的資本聚集地。

過去十年中國網際網路的造富邏輯,就是精英(投資人)+精英(創業者)x槓桿(資本和資源)。這個組合的門檻很高,一個投資人要想發現好的創業者,僅僅有錢還是不夠的,人脈、資源都是無形的槓桿。換句話說,就是彼此首先要在一個圈子,而不是花錢去進圈子。

2012年之前,中國的富豪榜上主要還是房地產老闆為主,從那之後,網際網路新貴們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財富量級上超越了前者,這就是頂級圈子的裂變效應。

房地產是中產階層的財富跳板,前提是買得早。中產之所以不適合網際網路的風口,一是錢有限,二是距離那個圈子又太遠。雖然十年前天使投資某個日後的超級獨角獸不一定比買房花更多的錢,但不在圈子之內,不僅接觸不到合適的人,即使接觸到了,成功率也很低。因為網際網路投資本身就是九死一生,所以對於中產來說,房子的確定性遠遠高於創投。

過去十年中國造富的三大風口對中國上中下三大階層360度無死角覆蓋,而且三大階層的幸運兒可以在三大風口之間隨意切換。三個圈子融合成一個圈子,資本死死地被鎖定,最後就簡單地變成了錢生錢的“先富內迴圈”。

資本都是逐利的,為什麼放著回報率高的風口不投,非要去荒無人煙的賽道?北交所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對於中小微企業來說,這是天大的利好。對於投資者來說,就如同當年發展初期的騰訊、阿里一樣,將擁有更多參與投資分享“專精特新”型中小企業成長髮展的紅利機會。但想要在其中找到真正具備潛力的企業,其難度,顯然也是不低的,且其投資回報週期,也不會短。

對於A股的影響而言,北交所真正吸引的,並非是滬深兩市當中傳統的機構投資者以及中小投資者,而更多的是聚焦於風險投資和天使投資,在初期會處於機構與機構作為對手盤的狀態,所以總體流動性會相對較弱。至於樓市,則可能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總的來說,近幾年的政策更多的仍舊聚焦於一級市場(發行市場),但是,按照資本市場的發展規律,隨著融資需求的不斷擴張,投資需求必然也會隨之增長,二級市場(交易市場)的春天,相信也在不久之後。

TAG: 北交所三板企業股轉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