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樂其實是現代《詩經》

解讀經典,行走人間

點名關注

流行音樂其實是現代《詩經》

啟功先生說:“唐前的詩是淌出來的,唐朝的詩是嚷出來的,宋朝的詩是想出來的,宋以後的詩是仿出來的。”

可不是嗎?《詩經》是心中所思所感的自然流淌,並沒有什麼格律和詞牌。如果感覺也有一定“格式”的話,那不過是情感透過韻律表達的“自然匹配”。

黃河邊,黃土地,淇水河畔……農夫歌其勞,小公務員歌其事,征夫歌其思鄉,男女歌其情……或直抒胸臆,或一唱三嘆,形式是不預設的。

換句話說,《詩經》是先有內容,再有形式。後世的詩詞,多是先有形式限制,再往裡填內容。

譬如唐詩宋詞,有格律、詞牌、平仄等各種限制,好比“戴著鐐銬”跳舞。因而,《詩經》是天籟,後世詩詞是人造管絃。

但我們知道,在格式裡嚷出來、想出來、仿出來的,也有精品。

這是因為裡面有一個悖論,“真正的自由總是在一定限制中實現。”

譬如寫字的時候,信馬由韁地劃,不受任何書法規則限制,那寫出來的肯定是一團糟。表面看是“自由”,其實是受混亂的奴役。

但我仍然覺得,《詩經》那種創作方式,先有汪洋恣肆的情感表達需求,再隨物賦形地找到匹配的表達形式,內容和韻律和諧,渾然天成。是最健康,最有生命力的創作方式。

接觸過一些現代的詩詞協會,一幫“文化人”在那裡尋章摘句,平平仄仄,苦心孤詣的創作出太多古體詩詞。但那些作品多是“人造肉”的感覺。因為土壤變了,墨守成規好比鹽鹼地種糧食。天空變了,可能也會出一兩顆寥若晨星的好作品,但漫天繁星那種不太現實。

其實現代流行音樂,已經悄悄地返祖《詩經》那種創作土壤,好作品層出不窮,可以傲對祖先。

歌詞也是先有情感表達需求,後有節奏、韻律和音樂匹配,有表達形式,但是沒有固定形式。

芸芸眾生藉以暢懷,藉以興、觀、群、怨。

但好古非今是國人的通病。好比當年宋詞一出山,就被唸詩計程車大夫,定義為販夫走卒的“下九流”。直到後來詞以自己無邊無涯的藝術魅力,得以實現全民的心許和征服。流行歌曲曾經也被人以通俗的名義暗示“庸俗”,但其實大謬不然。

舉兩句現代流行音樂的歌詞:

“圓圓的,圓圓的,月亮的臉,扁扁的,扁扁的,歲月的書籤……”

“北風在吹著清冷的街道,街燈在拉開長長的影子。”

多有《詩經》的味道。

現代流行音樂的歌詞,很多就是現代詩。

所以,個人鼓勵現代人創作現代詩,因為現在的土壤就是這樣。

而且,我們不比祖先更少詩意。

最後,莫言先生的現代詩《你若懂我,該有多好》,做成影片,大家體會一下。

TAG: 詩經現代詩流行音樂創作韻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