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時期都有哪些野史?三皇五帝野史大全

三皇五帝時期都有哪些野史?三皇五帝野史大全

天皇最早制干支

天皇是三皇之。他有十二個頭,兄弟共十二人。天皇最早制定天干地支,以表示時間順序。幹就是樹幹,其名稱有十種,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十母。支就是枝葉,其名稱有十二種,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又稱為十二子。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順序配合起來,可配成六十對,便可以紀年、月、日了。

三皇五帝時期都有哪些野史?三皇五帝野史大全

地皇確定三辰

三皇之一的地皇氏確定了日、月、星三辰,區分了白天和黑夜。他兄弟共十一人,都長得面如女子,似蛇身獸足。另一種說法是地皇兄弟十一人都長著女人臉,額頭隆起,足如馬蹄。這實際上也是說地皇兄弟皆蛇身獸足。

人皇蛇身九首

人皇氏是三皇之一,他共有九個腦袋,身子如蛇。人皇氏兄弟九人,分沿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萬五千六百年。

三皇不同的說法

三皇是傳說中的三位遠古帝王,有七種說法,《史記》以天皇、地皇、泰皇為三皇;《三五歷記》以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春秋緯·運鬥樞》以伏羲、神農、女媧為三皇;《白虎通》以伏羲、神農、祝融為三皇;《通鑑外紀》以伏羲、神農、共工為三皇;《帝王世紀》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禮緯·含文嘉》以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

燧人氏發明鑽木取火

燧人氏這一名字的由來是怎麼回事呢?原來他發明了鑽木取火的方法,教會了人們把食物燒熟了吃。火燒可以去掉食物的異味和毒性,有利於人的身體,使人們脫離了茹毛飲血的時代,故稱他為燧人氏。

燧人氏首倡男女交往

燧人氏最早倡興男女交往,使人的情感之需得以滿足,所以又稱為“遂皇”。

產子如馬

庸成氏的小兒子淫蕩,同馬交合而生下一子,長著人的身子、馬的尾巴和蹄子。另一種說法是庸成氏的小兒子外表如馬,所以生下兒子也像馬。

扶桑東有個女兒國

扶桑國東邊一千多里處有一個女兒國。這裡的女子個個容貌端正,頭髮很長,都拖到了地上。每年二、三月間,她們都爭著進入水中洗浴,如此便懷孕,到六、七月間就分娩。孩子生下剛到一百天便能行走,三、四歲時便長大成人了。

處女裙結杏子

有一株杏樹開花很多但不結果實,一個媒婆笑著說:“明年春天把你這棵杏樹嫁了出去。”寒冬,媒婆忽然帶著酒來到杏樹下,並把一條處女穿的裙子系在樹上,祈禱了一番,然後離去了。第二年春天,這株杏樹結的杏子特別多。

婦生十子能鳥語

雲南保山西十里處,有一個名叫沙壹的婦女在池中洗棉絮,感應於沉在水中的一塊木頭而生下了十個兒子。後來,水中的木頭變成了一條龍從水中出來,驚跑了九個兒子,只有一個兒子不能跑,揹著龍而坐。他的母親說鳥的語言,把背說成九,把坐說成隆,於是這小孩便名叫九隆。後來,九隆娶妻生子,世世代代居住在山下,即是漢代的哀牢夷。

上古無妒婦

上古時期的人,穴居野處,互相親善,沒有妒害之心。妒字是女字旁,可見最早的妒心是由女人產生的,而上古的婦女則無有妒心。

上古遮前不遮後

上古時候,沒有三綱六紀之說,人們生活簡陋,用樹皮草葉遮身,往往遮前而不遮後。人們最初的羞恥之心於此可見。

有巢氏構木為巢,教人們居住在樹上,以便避免野獸的侵襲。當時,人們還不知道種植作物,只是吃草木的果實。也沒有學會使用火,人們只好連毛帶血地生吃禽獸,所謂茹毛飲血者也。其時的人也不知道製作衣服,只取野獸皮遮羞,最初是隻遮前面,後來才前後一起遮。

知有母不知有父

最初的人類與禽獸差別不大,只知道其母親而不知其父親,只知道相愛而不知禮節。飢了便覓食,吃飽了便把剩餘的扔了,茹毛飲血,穿的則是野獸皮。

夫婦判合

所謂夫婦,是什麼意思呢?夫,即扶,以道扶接;婦,即服,以禮屈服。《昏禮》中說:“夫親脫婦之纓。”《傳》說:“夫婦判合,猶天地欣合也。”

男女之交

男女之交,人情之始,莫如夫婦。《易》說:“天地氤氳,萬物化淳,男女構精,萬物化生。”人承天地,施陰陽。

殉葬種種

古代葬人,扎草為人,隨死者一起埋葬,作為死人的陪伴,稱為“芻靈”,其形狀僅略似人形而已。到了中古,用俑取代了草人陪葬,這種俑人身上有一個機關,啟動機關,便能跳躍,所以叫“踴”。俑人的面孔如同真人,只要開動機關,與活人確實太相似了。到了秦穆公死時,以大夫的一個兒子殉葬,而遼代皇后則以自己的一隻手臂為皇帝殉葬。歷史上關於殉葬的記載很多,說不勝說,所以孔子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伏羲氏之母

伏羲氏的母親住在華胥之渚。一次,她在野外踩到一個巨人的腳印上,受到感應,並且有一道彩虹繞在她的身上,因此便懷孕了,在成紀生下了伏羲氏。

伏羲式嫁娶之禮

伏羲氏制定了嫁娶時以雙數的獸皮為禮品的禮節。他還給人們規定了姓氏,建立了互相通婚,嫁娶生育的制度,以便使先民懂得和重視人倫道德,從而人們才脫離了矇昧。

男子娶親,女子出嫁,為什麼要這樣呢?這是因為女子屬陰而卑下,不得自作主張,隨心所欲,所以必須依靠屬陽的男子,結成婚姻,然後生男育女。因此,《易傳》說:“陽唱陰和,男行女隨。”男子不自作主張娶誰,女子不自作主張嫁誰,必須由父母來安排,須透過媒妁來進行。這是為什麼呢?是為了防止男女間出現淫亂私奔的事情。因此,《詩經》中說:“娶妻之事,必告父母。”又說:“娶妻之事,非媒不得。”男子三十歲時娶妻,女子二十歲時嫁人。陽數奇,陰數偶。男長女幼,陽舒陰促。男子到了三十歲,筋骨方才強壯,可以做父親了;女子到了二十歲,肌膚已經豐滿,可以做母親了。男女的歲數合在一起是五十,正與衍生萬物的大衍之數符合。所以,《禮記·內則》說:“男子三十,身體強壯,可以娶妻生子;女子二十長大成人,可以嫁人了。”七歲是陽數,八歲是陰數,七加八是十五,陰陽之數皆備,有求取配偶的念頭,因此《禮記》說:“女子十五到了許嫁年齡,舉行成年之禮後便許嫁。禮規定女子許嫁,是以陰系陽,使女子專一其志,不生旁鶩之心。三十數三終,奇數,屬陽。二十數再終,偶數,屬陰。陽小成於陰,大成於陽,所以男子二十歲行成人禮,結髮戴冠,三十而娶。陰小成於陽,大成於陰,所以女子十五舉行成人禮,二十而嫁。”

婚禮上用雁作為禮品,是取大雁根據季節變化而南遷北返,從不違時,以表明女子到年齡就該出嫁,不延誤其時。又取大雁飛則成行,止則成列,表明嫁娶之理,長幼有序,不相逾越。《禮》:“娶新婦之家,三天之內不能有音樂之聲。”這是為了思念如何延續祖宗血脈,有感於雙親年老體衰,將由子孫來代替了。所以,《禮》又說:“婚禮不慶賀,因其意味著後代將取代前代,代代相傳。”出嫁女兒的人家,三天之內不生火,這是因為思念女兒的分離。丈夫有惡行,但妻子也不能離去,這是因為地沒有離開天的道理。《禮記·效特牲》說:“女子一旦嫁夫,便終身不改其志,只有丈夫悖逆人倫,殺害了妻子的父母,亂綱常,絕仁義,方才可以離去。同姓不結婚,這是為了遵守人倫,防止淫亂,恥於與禽獸同伍。”《曲禮》說:“買來妾不知道她的姓,則透過占卜來決定是否娶之。外親中屬堂表關係的也不能婚配。”

記女子在家時學習侍奉公婆,而不學習侍奉父母,是為了將來做到夫婦一體。《禮記·內則》說:“小妾侍奉正室夫人,應如侍奉公婆那樣,表示對其尊重,以免她產生妒嫉之心。”

太昊制樂

太昊製作了荒樂,歌扶徠,詠綱罟,以統治天下之民,給其樂命名為《立基》。他又用桐木製琴,以繩絲為弦,共有二十七根弦,命名為“離徽”,以此琴聲來祝告神明,溝通天人。組桑是三十六絃的瑟,製造它的目的在於修身養性,返於天真。音樂就是從此而產生的。

太昊死後,共工氏作亂,女媧誅殺了他以治理天下,並命令臣子隨製作笙簧,以溝通各地方的風俗娥。陵氏製造了樂器都良管,以統一天下之音;又把五十弦的瑟一分為二,製成二十五絃的瑟,音樂從此和諧動聽了。

女媧氏煉石補天

遠古之時,天空坍塌,出現了一個大窟窿,地上也裂開了一道道的大裂縫。女媧在大江大河裡揀了許多五色的石子,在火上把它們熔鍊成膠糊狀液體,然後用這些液體把天給補好了。她怕補好的天再塌下來,便又殺了一隻大烏龜,斬下它的四隻腳,用來代替天柱,豎立在大地的四方,把天撐起來,因此天空便再也不會坍塌了。她又殺了在中原地區為害已久的一條黑龍,趕走了各種猛獸、兇鳥,使該地之民再也不懼怕惡獸猛禽的殘害了。最後,她又把蘆草燒成灰,堆積起來,堵塞住了滔天的洪水,從而拯救了人類。

歸美山上的石頭都是赤紅色的,色澤豔麗,如同用畫筆描繪而成。山勢巍峨,直插雲霄,被稱為“女媧石”。

女媧氏最早懂得冶煉金屬的技術,用來補天空的缺陷。

葛天氏善治天下

葛天氏治理天下,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自然無為,世風淳樸。他製作的音樂,三個人手持牛尾巴,邊跳邊歌唱,稱為《廣樂》。

男女安居

伏羲氏時期的人,每天吃飽肚子後便遊玩嬉戲。他們白天活動,晚上休息,渴了便喝,餓了便吃,自由自在,既不知道行善,也不知道作惡。無懷氏時期的人,吃得好,住得舒服。他們都留戀自己住的地方,重視自己的性命,哪兒也不去,雖然雞犬之聲相聞,但是人們之間老死也不相往來。

遠古有妃無後

遠古之時,君王之妻只稱為元妃,到後來才稱王后。商代之前,天子的配偶都稱妃,如黃帝有四個妃子,以元、二、三、四稱呼。帝嚳也有四個妃子,也同樣稱呼。

神龍生神農

神農帝的母親名叫安登,她同神龍交合,懷孕後在烈山生下了神農。

厲鄉縣有一個石洞,從前神農就生在這裡,所以人們稱該洞為“神農穴”。神農在姜水邊生活長大,因此以姜為姓。

父母草木

上古時候,山中長有一種椿樹。這種樹壽命特別長,以八千歲為春,以八千歲為秋。所以,人們便稱父親為“椿庭”。

吃了萱草,可以使人忘掉憂愁。所以,人們稱萱草為“忘憂草”。女人懷孕了,如果佩帶萱草花,便生兒子,所以萱草又稱“宜男草”,而人們又往往稱母親為“萱堂”。

羊身女面

鉤吾山上有一種怪獸,羊的身子,女人面孔,眼睛長在腋下,虎牙,爪子似人手,發出的叫聲如嬰兒啼哭,其名叫“狍鶚”。這種怪獸吃東西特別貪婪,吃人時一次吃不完,就把剩餘的全毀壞。夏代鑄的鼎上有它的形象,即是《左傳》中說的饕餮。

黃帝之母

黃帝有母親叫附寶。一次,她看見天上有電光圍繞著北斗星,受了感應,從此有了身孕,在軒轅之丘生下了黃帝。

帝堯之父為赤龍

陰陽交和,就會發育出萬物;男女交媾,就能生長出兒孫,這是世間的常理。單獨一個陽,不會生育,這也是世間的常理。可是,卻有單獨一個陰,能夠懷孕的事,像帝堯的母親就是這樣。她的名字叫慶都。慶都原來是火帝的女兒,生在鬥維之野,經常在三河南面活動。有一次,天空中電閃雷鳴,下了血雨。血雨浸透到大石頭中,就這樣,生下了慶都。慶都長大後,她的面貌就像火帝。她經常做被雲龍覆蓋的夢。她吃了飯之後,長時間不感到飢餓。當她二十歲時,就寄養在伊長孺家。她來往於三河之間,經常覺得有神靈跟隨著她。這時,有一條赤龍揹負著河圖出現。慶都讀河圖上的文字:“赤色將受到上天的保佑。”在圖的下面,有一個人,他穿著紅色的衣服,滿臉生輝,長著非常漂亮的鬍鬚,身高七尺二寸,腳上穿著像鳥翅一樣的鞋。在上面題寫著一段文字:“赤帝,是上天降下的神奇寶物,能夠制止陰風惡雨。”不久,赤龍就和慶都結婚。慶都懷有身孕後,赤龍忽然不見了。慶都懷孕十四個月後,在丹陵生下帝堯。帝堯的名字,叫放勳。他聰明過人,能夠知道過去和未來的事情。當他長到二十歲時,就登上了帝位。

老人怪誕

帝堯即帝位以後,天下太平無事,百姓安居樂業。有一天,帝堯和帝后正在路上行走,看見路上有一位老人,身高九尺左右,鬍鬚長得超過他的腹部,像雪一樣白,精神煥發,在道路旁邊敲擊著土壤。看到他的人都感嘆地說:“稱得上偉大的,是上蒼的美德呀!”老人笑著說:“我在太陽一出升時,就下地幹活;直到太陽落山後,才回家歇息。我靠鑿井飲水,靠耕田吃飯。上帝哪有我勤勞呢!”帝堯聽到老人說的這番話,暗暗稱奇,打算同他講幾句話。可是,老人頭也不回,就揚長離去。有人說:“這就是古代的隱士。”

蠻女避婚

越裳氏重澤來朝見帝堯,進獻一隻大龜。這隻大龜有一千歲,長寬有三尺左右。在大龜的背上有鬥文的痕跡,依靠龜背的文字,能夠事先佔卜出天的晴陰。跟隨重澤來的,還有一位女子,她身材苗條,神情活潑。帝后看到這位女子,非常喜歡,就把她養在後宮中。帝后讓這位女子同她住在一起,帝堯也把她看作如同自己的親生女兒一樣。可是,每當帝堯和帝后打算為她訂婚時,她就用手掩面,啼哭不止。他們詢問她其中的緣故,可是這位女子就是不肯回答。過了幾天之後,她忽然消失,到處尋找,都杳無音訊,就像消逝的黃鶴一樣。

舜帝娶親

做兒女最不幸的事,就是過早失去親生母親,而受到後母的虐待。大概男子的性情,常常要隨著女子而轉移;不過,也有女子的性情,隨著男子轉移的。因此,如果女子賢惠的話,那麼,就是男子性情不好,或許也可以受到女子的感化。可是,考察中國前後五千年的歷史,就沒有一位像舜的父母那樣野蠻透頂的了。舜的父親蠻橫,舜的後母刁頑,所以說,舜是生長在一個黑暗的家庭中。在這樣的家庭中,只能整天用眼淚洗面!不僅如此,舜有一個弟弟叫做象,是他的後母所生。象的性格就同他的母親一樣,他每天都琢磨如何殺死舜。後來,舜因孝順父母而聞名於當世。帝堯知道舜是賢才,就打算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舜。可是,舜始終不敢娶親,因為舜的二位蠻橫、刁頑的父母不允許他這樣做。舜無可奈何,只好不告訴他的父母,把帝堯的二位女兒娶過來。舜娶親的事被他的弟弟象知道了。起初,他對舜這樣做很厭惡。當他看見二位嫂嫂後,就高興得不得了。每次,他都對自己的母親說:“二位嫂嫂太漂亮了,我對他們愛慕至極。如果殺死舜,讓二位嫂嫂嫁給我,豈不是一件美事。”他的母親聽象這樣說,就鼓著掌大笑起來,她稱讚象所說的,都是合乎情理的。這樣,他母子二人整天都預謀,打算把舜逼死,可是,他們始終沒有實現害死舜的目的。舜不僅不因此而厭惡象,並且,物件申明大義,但象始終沒有覺悟。舜雖然屢屢遇到危險,如果他沒有這樣不講道理的父母,恐怕他孝順父母的美名也就不能流傳到後世。說的處境危險,實際也是舜的萬幸。

舜得五彩圖

舜以太尉的身分受封即位,做了天子。五年二月,東巡狩到達了中嶽。舜與三公諸侯都來觀望。這時,有一條黃龍揹負襄彩圖出現在他們面前。黃龍飛到舜的身邊,把五彩圖放到他的面前。這幅五彩圖,是用黃玉做的匣子,形狀像一個櫃子,長三尺,寬八寸,厚一寸四分。如果把匣子合上,圖和匣就連在一起。在匣子上有一個小門,用白色的玉封著。黃金作封閉的繩子,靈芝作封檢的印泥。兩端都有封檢。在封泥上,蓋著印章,在印章上有“天黃帝符璽”字樣。印章長、寬各三寸,深四分,是用鳥文刻鑄的。舜和大司空禹、臨侯博等三十人在一起,打開了匣子,這幅圖立刻呈現出本來的顏色,可以舒張、捲曲,大約長三十二尺,寬九寸。在圖中,畫著七十二位皇帝所佔據地方的圖形,以及這些圖形和上天星象對應的情況。

有凰來儀

舜登上帝位的第二年,就製作了五絃琴來歌唱《南風》。這首歌詞中說:“南風暖融融啊!可以解決我的臣民心中的不滿;南風按時季吹來啊!可以使我的臣民日日生財。”百姓們聽到舜唱的這首歌,都非常高興。三年之後,舜任命夔作樂正,使音樂的六律聲調都正確,沒有偏差;使音樂的五聲,都能和諧貫通。重黎要求再增加樂宮,帝舜說:“有一位夔,就足夠了。”這樣,夔創作了箭《韶樂》九章,使山中的各種野獸都來隨著音樂舞蹈。天上的鳳凰也來伴隨著音樂翱翔飛舞。

妃受秘訣

舜遵父命去打掃糧倉,臨去之前,告訴了他的兩個妃子,妃子對舜說:“你進糧倉後,你父親要把糧倉點燃燒死你。這時,你脫掉你的衣服,像鳥張開翅膀那樣逃脫。”舜按妃子授他的秘計行事,死裡逃生,沒有被燒死。舜的父親沒有達到目的,便又命令舜去挖井。舜又告訴了二妃,妃子再次授計於舜:“到時脫掉你的衣服,從井下的旁洞中逃出。”此次,舜又大難不死。

《三國志》中有這麼一段記載,說諸葛亮對射君(身份不可考)稱讚劉禪,射君又將這件事告訴了劉備,劉備很高興。“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劉備遺詔)意思是連諸葛亮都稱讚劉禪“智量甚大”,比想象中聰明,我還有啥可擔憂的?表示鼓勵。諸葛亮不會阿諛奉承,劉備不會不識人,陳壽也不會弄虛作假,所以,劉禪絕不是像傳統觀念中那麼無能。

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事實上:“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

縱觀歷史,劉禪就任蜀漢皇帝共計41年,是三國時期所有領導人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其中,諸葛亮輔佐劉禪11年,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還在賢臣的輔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在那個群雄割據的動亂時代,能執政這麼久,劉禪肯定有其過人之處。

劉禪繼承帝位時,年僅17歲。劉備臨終前特意叮囑:“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於是乎,“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所有的事情劉禪都“按丞相說的辦”。對於大權獨攬的諸葛亮,劉禪也做到了凡事謙讓,“以父事之”。

後來劉禪年紀漸長,按照漢代朝廷的常規,諸葛亮應當逐漸地將大權交還給劉禪,讓劉禪順利“轉正”,徹底擺脫“見習”皇帝的命運。可是,諸葛亮仍緊握大權。諸葛亮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劉禪沒有工作經驗,沒有治國經驗,所以才總攬全域性。這讓人不禁要問,劉禪現在是沒有經驗,你不給他實踐的機會,他哪兒來的經驗,他不是永遠沒經驗嗎?

諸葛亮帶兵出外征戰,對已年滿22歲的劉禪依舊不放心,特派心腹董允為侍郎,統宿衛親兵,“監管”劉禪。在諸葛亮的《前出師表》中,諸葛亮對劉禪的口氣和語感,簡直猶如一個嚴峻的父親在冷酷地調教不懂事、不聽話的孩子。

對這些,劉禪一讓再讓,不想引起國內的政治混亂。諸葛亮發動北伐戰爭,劉禪雖然不贊成,但還是為諸葛亮鼓勁加油。可以說,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充分領會並嚴格執行了劉備的教導以及對長輩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團結了內部領導班子,保持了領導集團的穩定,這樣最終得實惠的還是老百姓。難怪有人評價劉禪“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可見劉禪具有一個政治家寬容大度的胸懷。

劉禪不僅對諸葛亮寬宏大量,對其他大臣也是如此。比如魏延叛亂被殺,劉禪對於魏延沒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魏延作為其父親最信任的將領之一,信任程度猶勝於馬超,怎麼會忽然叛亂?說白了,魏延的智慧不比諸葛亮的差,不過是剛愎自用,人際關係不好,諸葛亮逝世後,諸葛亮利益集團沒人制服得了,所以被殺。劉禪以“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來證明其志,這也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他的智慧。畢竟陣前叛亂,可不是能以仁德和“念前功”就可以“賜棺槨葬之”的。

劉禪生活腐化時,學者譙周和老臣董允上書勸諫,劉禪最多也就是無可奈何,而不是一怒之下大開殺戒。後主劉禪可能是中國曆代帝王裡對大臣動刀較少的一個了,這點非常難得。

劉禪不僅有容人之量,而且頭腦清楚,知人善用,有很強的分析能力,絕對不是弱智。劉禪專用諸葛亮來治國,就是他聰明的地方,雖然諸葛亮有窮兵黷武的問題,但是他治理蜀國的措施確實給蜀國帶來了發展。所以即便在孔明死後,劉禪仍然繼續延用諸葛亮的措施,甚至重用諸葛亮所選拔的人。

諸葛亮急於北伐,劉禪此時頭腦非常清楚,他非常清楚魏蜀的實力根本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又不好直接反對,只能規勸諸葛亮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儘管諸葛亮執意北伐,沒有聽從劉禪的勸告,劉禪還是全力支援諸葛亮的北伐。諸葛亮死後,劉禪立刻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

在人事任免上,劉禪也表現出過人的一面。鑑於諸葛亮生前權力太重,劉禪廢除了丞相制。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以蔣琬為大司馬,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蔣琬以管政務為主,兼管軍事;費禕以管軍事為主,兼管政務,軍政及內政大權不再同一人一把抓。這種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著劉禪決不允許再次出現“事無鉅細,皆決於丞相一人”,而自己則大權旁落的尷尬局面。蔣琬死後,劉禪更進一步“自攝國事”。任官封爵,要劉禪同意;人事任免,要劉禪同意;出兵征討,要劉禪同意,幾乎所有的大事,都要劉禪同意。劉禪總統一切,直接掌管蜀漢政權達19年之久。這一系列舉措,能是一位智商低的人想得出和做得到的嗎?

《魏略》中還記載了這樣的一件事:曹爽與司馬懿爭權被殺後,夏侯霸害怕受到株連而入蜀,劉禪親自出迎。夏侯霸的父親夏侯淵為老將黃忠所殺,劉禪安撫前來投降的夏侯霸時,說:“你父親的遇害,非我先人所為。”一語帶過之後,套近乎說:“我的兒子還是你外甥哩!”原來,劉禪之妻乃張飛女,而張飛之妻又為夏侯淵的從妹,所以劉禪才這麼說。之後,劉禪對夏侯霸“厚加爵寵”。劉禪對夏侯霸的這一套懷柔拉攏的手段,即使其父劉備在世,大概也不過如此,足見劉禪絕非平庸之輩。

作為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國君主,劉禪有自己的一套治國理念,絕對不是昏庸低能之輩。

歷來各方專家對後主劉禪的評價一直囿於闇弱無能、賢愚不辨,其中最大的一個詬病就是不戰而降、苟且偷安。

“樂不思蜀”一個詞語讓劉禪徹底被定格為一個反面人物,被認定是個沒皮沒臉的窩囊廢,從而對其進行口誅筆伐。

話說曹魏兵圍成都,劉禪心裡很清楚,要是抵抗,士兵的傷亡一定會很大,而且很有可能招致曹魏屠城,讓百姓遭殃。為了保全子民,劉禪在深思熟慮後,決定開門投降。劉禪投降後,北上到達洛陽,被封為安樂公。這樣一來,劉禪多了一個賣國的罵名,卻保全了百姓的生命財產,無論在當時老百姓來看,還是從當代歷史學的角度來看,都應該是一件好事。對於劉禪不戰而降,實乃“全國為上之策”。劉禪這樣注重國人現實利益的政治家,與“打腫臉充胖子”的面子政治家所不能同日而語,他沒有為一己私利而不斷地鼓動老百姓為自己賣命。

亡國之後,作為亡國之君,不僅劉禪自家生命,而且蜀地百姓的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裡。所以,劉禪必須裝憨賣傻,處處隱藏自己的才能,才能瞞天過海,養晦自保。某個西方的著名文學家說過:“裝傻裝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這是一種和聰明人的藝術一樣艱難的工作。”在劉禪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後,潛藏著過人的狡詐和機智。

劉禪降魏後,司馬昭在一次大宴蜀國君臣時,特意令人奏起了蜀地音樂,以觀察劉禪的反應。蜀國舊臣聽後無不現出悲慼之容,只有劉禪一人不悲反笑,開心得不得了,活脫脫是一個缺心少肝、苟且偷安的皮相。司馬昭當時就跟人說,一個人沒有心肝怎麼可以到這種地步!後來司馬昭又去問劉禪,說你還想念蜀國嗎?劉禪馬上回答:“此間樂,不思蜀。”

“樂不思蜀”這個成語從此誕生。說完這個話以後,劉禪帶來的一箇舊臣就跑去找他說:“不能這樣說呀,這樣說實在太沒心肝了,下回司馬昭再問你,你就說,先人的墳墓在蜀國,我沒有一天不想,然後把眼睛閉起來。”果然,不久司馬昭再次問劉禪,說想念蜀國嗎?劉禪說:“啊呀,先人的墳墓都埋在那兒,我沒有一天不想。”司馬昭說:“不對啊,這話我怎麼聽著不像你說的,像你某個大臣說的。”劉禪馬上把眼睛一睜:“哎,對啊,就是他說的,就是他教我這麼說的!”乍一看,劉禪的確是一副沒皮沒臉的嘴臉,而且無恥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可細細一想,劉禪不如此回答又能如何?

司馬昭若想殺劉禪,可謂易如反掌,身為階下囚的劉禪,不可能不明白這一點,想要保全自己的性命,就必須讓司馬昭覺得他懦弱無能、不足為慮,而“此間樂,不思蜀”正是劉禪所釋放的一個煙幕彈,給司馬昭留下了“禪無憂矣”的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在當時的環境中這是最為明智的選擇,堪稱上上之策。在這個問題上,劉禪實在是一個能稱得起大智若愚的智者。

在“成者王侯敗者寇”的主導文化氛圍裡,人們不願意接受失敗的英雄,似乎只有幹得轟轟烈烈的人才是英雄。劉禪投降後在洛陽的一段表演,為他博得了“全無心肝”的臭名,從此“扶不起的阿斗”的帽子就牢牢地扣在了他的頭上。

歷史也好,現實也罷,你越是正著看,越看越是霧裡看花,糊里糊塗;假若你顛倒過來,倒也能看出個一二來。在魏蜀吳三個集團中,劉禪領導的蜀國一直處於弱勢,然而41年來,劉禪能知人善任,公司穩固發展,重現實輕面子,使百姓免受戰爭塗炭,要是阿斗真的扶不起,又怎能做到這點?

綜上所述,蜀漢皇帝劉禪有容人之量、頭腦清楚、知人善任,而且,樂不思蜀並不等於沒皮沒臉,所以,劉禪並非爛泥。

TAG: 劉禪諸葛亮女子帝堯三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