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盧舍那佛造像的特點

毗盧舍那佛造像的特點

安嶽毗盧洞毗盧舍那佛(主像)

在安嶽的佛教造像中,佛多為頭部螺髻,毗盧舍那佛卻是螺髻加寶冠。

毗盧舍那佛簡稱毗盧佛。毗盧舍那為梵文音譯。意譯為“光明普照”、“太陽”。即以種種光明,照眾生也。在中國水陸畫中常為本尊佛。在五方佛中為中央佛。密宗認為毗盧舍那即“大日如來”(摩訶毗盧舍那),身上可以顯現上天下地的一切,是理智不二的法身佛,為密宗尊崇的主要偈像。佛教認為,佛有法身、應身、報身三種身,一般指法身佛為毗盧舍那佛,應身佛為釋迦牟尼佛,報身佛為盧舍那佛。法身相對生身而言。釋迦由生到死是生身。死後生身雖不存在,但其功德和法力是永恆的,他悟得的真理,傳播的佛教,即法是永存的。由於有法才有佛存在,所以佛以法為身,稱為法身。

毗盧舍那佛與其脅侍菩薩文殊、普賢合稱華嚴三聖。華嚴三聖是佛教造像的主要題材。

毗盧舍那佛造像的特點

安嶽茗山寺5號毗盧佛龕

茗山寺5號毗盧佛龕

毗盧舍那佛造像的特點

茗山寺5號毗盧遮那佛

茗山寺5號龕的毗盧佛作為單龕造像極其精美。毗盧佛高6。3米,面圓,螺髻,頭戴坐佛鏤空寶冠,身著雙領下垂大衣,雙手結內縛印。他是最高的毗盧佛造像,又雕刻於虎頭山虎頭額“王”字部位,凜然而立,令人望而生畏。他微閉雙目,嘴唇含笑,顯示出透徹宇宙奧秘和生死真諦的神情,其莊嚴的神態,大智的氣質,既用寫實的人來表現,又超乎人的氣質,刻繪得恰到妙處。

毗盧舍那佛造像的特點

茗山寺佛道合龕中的毗盧遮那佛

毗盧舍那佛造像的特點

茗山寺佛道合龕中的毗盧遮那佛頭部

《佛學大詞典》雲:有關毗盧遮那佛,諸經之記載與各宗之解釋各異。舊譯《華嚴經》卷二“盧舍那佛品”謂,毗盧遮那佛修習無量劫海之功德,乃成正覺,住蓮華藏世界(佛報身之淨土),放大光明,照遍十方,現出化身。《梵網經》捲上謂,毗盧遮那佛於百阿僧祗劫修行心地法門,成等正覺,住蓮花臺藏世界海,其臺周遍有千葉(即千世界),毗盧遮那佛化千身釋迦佛住幹世界。於每一葉世界復有百億之須彌山、百億之日月、百億之四天下,及百億之菩薩釋迦坐百億之菩提樹下,宣說菩薩之心地法門。《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謂,釋迦牟尼名毗盧遮那,遍一切處,成就常樂我淨之四波羅蜜,住於常寂光土。其中《華嚴經》卷二、《梵網經》捲上所說之毗盧遮那佛為報身佛,《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所說為法身佛。法相宗立毗盧舍那、盧舍那、釋迦等三尊,稱毗盧舍那為自性身,盧舍那為受用身,釋迦為變化身。天台宗亦立毗盧遮那、盧舍那、釋迦等三尊,然以之次第配為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華嚴宗立十身具足融三世問之法界身雲,而謂此三尊乃同一佛身。在密教,毗盧遮那佛與大日如來同體,或為大日如來之別名,乃理法身、智法身不二之體,有除暗遍明之義。

TAG: 盧舍那毗盧法身山寺釋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