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闌臥聽風吹雨:唐宋詩人為何總愛“臥聽”呢?

引子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陸游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

臥聽

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是陸游的經典作品,被選入人教版中學教材,受到老師和同學的喜愛。就像這首詩裡說的“

夜闌臥聽風吹雨

”,熟悉唐詩宋詞的朋友會發現,詩人或者詞人在寫到“聽”這個動作的時候,總是愛用“臥聽”這個詞,當然這很容易理解,“臥聽”就是躺著聽。

不過聰明的小腦袋總是充滿好奇的,為啥作者非要“臥聽”呢,坐著聽不行麼,或者趴著聽呢?

夜闌臥聽風吹雨:唐宋詩人為何總愛“臥聽”呢?

夜闌臥聽風吹雨

“臥聽”——起源於唐代,興盛於宋代

“臥”和“聽”是兩個常見的動作,在詩詞中很早就提到過,不過作為合成詞語“臥聽”一起出現,是唐代才開始流行的。我們可以用北京大學研發的“全唐/宋詩分析系統”進行檢索,共有19首唐詩,321首宋詩包含“臥聽”,這個數量是相當龐大的。同時也很明顯,

“臥聽”雖然起源於唐代,但是興盛於宋代。

當然這是符合文學發展規律的,

“臥聽”是典型的寫實,這和唐詩所追求的寫意是稍有矛盾的。

唐代國力強盛,相應的唐人明顯非常文化自信,所以唐詩裡充滿了上天入地的想象,比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蜀道難》,都充滿了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有天馬行空之勢。

而到了宋代,不論是宋詩還是宋詞,都廣泛受到程朱理學(程顥、程頤、朱熹)的影響,開始說理,

寫實的內容多了起來,“臥聽”的使用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夜闌臥聽風吹雨:唐宋詩人為何總愛“臥聽”呢?

宋代儒學集大成者,程朱理學代表人物——朱熹

“臥聽”——聽風聽雨聽晨舂

大部分“臥聽”的主語,也就是“臥聽”者,都常常被省略掉,預設為是“我”,即詩詞的作者。

“夜闌臥聽風吹雨”裡就非常明顯,是作者陸游在“臥聽”,聽的是窗外的風雨之聲。

也有一些詩是第三人稱視角講述別人的故事,是別人在“臥聽”。比如蘇轍的《連雨不出寄張恕》裡說“高閒只有張公子,臥聽蕭蕭打叶音”,

這裡蘇轍非常可愛,他自己因為連天的大雨無法出門拜會朋友張恕,但是他不這樣說。

他說“高閒只有張公子”,下雨了沒人打擾張公子了,張公子真悠閒啊。“臥聽蕭蕭打叶音”,蘇轍想象悠閒的張公子正在“臥聽”雨打樹葉的聲音呢!

正如前邊提到的兩首詩一樣,“臥聽”的主要物件是雨,雨是中國詩詞的經典意像,詩人常常“寓意於象”。

雨是客觀的,但是詩人在雨上投射了主觀的情感,雨也產生了相應的情感共鳴。雨受到詩人的青睞可以理解,雨具有豐富的聲音和畫面狀態,非常符合人的情感變化。

比如“清明時節雨紛紛”,這裡的雨就映襯著行人悲傷痛苦的心理

而到了溫庭筠的《更漏子》裡,“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雨又可以反映作者思念多年未歸丈夫的離愁別緒了。

夜闌臥聽風吹雨:唐宋詩人為何總愛“臥聽”呢?

“雨”是中國傳統詩詞的經典意像

詩詞中的雨除了能夠反映悲傷和失落之外,還可以反映積極的,充滿希望的情緒。比如韋應物的《菩薩蠻》裡說“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儘管我們無法確定作者是否是在“臥聽”,但我們可以確定,此刻作者的心情是非常愜意的,舒適的。

“臥聽”除了聽雨以外,還有更加豐富的內容,比如風雪、江河、讀書、更漏、昆蟲、絲竹等等各種聲音。

比如宋代詩人的周紫芝《剪松毛小柵以詩落成》提到“臥聽松風滿山雨,去作水邊巖下僧”,這裡“臥聽”的就是風吹過山澗,刮動樹葉發出的聲音。陸游是非常愛“臥聽”的人,他還在《枕上作·謝事還家一老農》裡寫過“謝事還家一老農,悠然高臥聽晨舂”,“舂“讀作chong,是動詞,本意是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裡搗,這裡引申為搗的聲音。

夜闌臥聽風吹雨:唐宋詩人為何總愛“臥聽”呢?

傳統生產方式“舂”傳承至今

清代的著名詩人鄭板橋還寫過一首《墨竹圖題詩》,“臥聽”風吹竹響,馬上想到老百姓的疾苦,表達了對底層百姓的深刻關懷,為後人所稱道:

墨竹圖題詩/鄭板橋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臥聽”——從時間到空間的美學畫卷

正如前文裡所提到的,唐宋詩人喜愛“臥聽”,並且“臥聽”的物件非常豐富,不過為何詩人一定要“臥聽”呢?詩人就不能坐著聽或者站著聽,要不趴著聽呢?

詩人對於“臥聽”的喜愛,還要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方向說起。

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截然不同,西方文化追求表述的精準性、可重複性,而中國傳統文化更推崇一種直覺的、感官的、模糊的思維方式。傳統文化的這種思維方式投射到詩詞之上,就淡化了詩人的語言邏輯,使得詩詞擁有了更加跳躍的表達方式,同時這種跳躍也給詩中的多種意像留下了基礎,讓詩詞留下了更多的留白,給讀者更多的“弦外之音”。

夜闌臥聽風吹雨:唐宋詩人為何總愛“臥聽”呢?

中國畫是傳統文化寫意審美的集大成者

所以“臥聽”的目的並不是具體地表達“躺著聽”,而是要營造與詩人心境相符合的氛圍,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都儘量不違和。

在時間上,“臥聽”常常發生在深夜,此時詩人在床上輾轉反側,肯定是“臥”著的,相信有過失眠經歷的朋友一定很容易理解,當你躺在床上難以入眠的時候,耳朵是最清醒的,白天裡壓根聽不到的聲音,此刻聲聲入耳,再小聲的蟲鳴,再輕微的腳步聲,都能穿越層層障礙,到達你的耳朵,把你吵的睡不著覺。宋代詩人張耒的《舟行五絕》就是典型的例子:

舟行五絕/張耒

天寒野店斷人行,晚系孤舟浪未平。

半夜西風驚客夢,臥聽寒雨到天明。

那如果“臥聽”發生在清晨呢?拿陸游的《北窗》為例:“卻緣政拙文書少,臥聽簾櫳燕子聲”,這裡陸游的心情是舒適的、放鬆的,沒有凡塵俗世的打擾,他可以悠閒的聽著窗前燕子的叫聲。

這裡“臥聽”營造的就是自由輕鬆的氛圍,設想如果換成“坐聽”,馬上就有一種正襟危坐的緊迫感,和詩人此刻的心境相違和。

在空間上,“臥聽”肯定發生在室內,而聽的聲音來自室外,“臥聽”將兩個空間相連線。室內是安靜的,為作者的萬千思緒提供了基礎,室外是動態的,呼應著作者內心的所思所想。

夜闌臥聽風吹雨:唐宋詩人為何總愛“臥聽”呢?

陸游是最愛“臥聽”的詩人之一

結語

詩詞和繪畫是中國傳統文化“寫意”風格的集大成者,想要更好的“詩以言志”“文以載道”,能夠更好的表達作者內心的”臥聽”受到了青睞。

而“臥聽”所傳達的豐富情感,契合的時間空間維度,也為我們洞見更加精彩的詩詞世界提供了可能。

TAG: 詩人詩詞陸游張公子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