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認真寫起字來,就沒王羲之的事了,不愧是3000年一遇的妙人

臺灣有一個詩人曾說過這樣的話,他說如果要有個名人一起旅行,那麼我不會選李白,也不會選杜甫,我會選擇蘇東坡。

因為,蘇東坡乃是3000年一遇的秒人。

事實也正是如此,蘇東坡一生際遇頗為坎坷,幾經生死,尤其是在他經歷“烏臺詩案”的巨大挫折之後,更體現出了一個“樂天派”的達觀心境,當然,這樣的一個千古大才,也有低落消極的時候,而也恰恰是這樣的境遇,讓他創作出了一件流傳千古的書法名作。

公元1080年,這一年蘇東坡45歲,乃是他被貶到黃州的第三年,在一個悽風苦雨的寒食節當中,他有感於自己的遭遇,寫下了千古名帖《寒食帖》。

此作的內容是他的兩首自作詩,寫得精彩無論,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

我們知道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名的“天下十大行書”,這十大行書的排序並不是以書法水平排序,而是水平相當的不同年代的作品。

而其中蘇東坡的這件《寒食帖》則是將個人感情與書法的筆墨意趣融匯到極點的一件作品,大到整篇作品,小到此作的每一個字都飽含自己的感情表達,而當你真正深入到這種作品,你就能發現,此作乃是一件心隨情變,字隨詩變得極為精彩之作。

從開篇的第一行字,平鋪直敘,書寫狀態還基本平穩,這時候的感情基本處於一種醞釀的階段,詩句本身也是如此娓娓道來,“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字法的安排與點畫的粗細對比較為平正,而到了下面幾句“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情感狀態逐漸發生的變化,東坡表面是在感懷時節,實際上乃是透過對外界環境氣候的改變,來映照自己內心的蕭索。

而這個時候,蘇東坡的筆不自主的提按分明起來,在極具感情的字眼當中,墨色以及單字開始變得較為誇張,這種書寫乃是心境的表達,並非刻意為之,這也是為什麼高明的藝術品在創作完成之後,很難再“複寫”的一個原因。

而寫到了“春江欲入戶”中的“欲”字的時候,字勢傾倒而跳宕,大有撲面而來的意境,最後“但見烏銜紙”,這裡的“紙”用筆拉得很長,而恰似寒食節當中,飛起的紙錢一般茫然無依。

最後一句“哭塗窮”似乎用盡了最後一分力氣再書寫,毛筆按到了最實處,而情感至此也宣洩到了極點,所以這幾個字用墨最重,點畫最粗,最後幾個字乃是一種“覺醒”式的表達,氣氛和情感在經過波折之後恢復到了一種冷靜,所以這幾個字又一次迴歸到了平正。

我們簡單分析了幾個重點的部分,此作在筆法的精微獨到和字法的變化奇崛方面,絲毫不輸於書法史上的任何一件作品,也難怪被臺北故宮奉為至寶。

作為一件“天下第三行書”,任何一個書法人都應該擁有一件此作的全卷本,我們將此作的原作進行了博物館基本的超高畫質1:1復原,還原出跟原作毫無二致的作品,觀此作如見原作。

此作我們還將“天下五大行書”全卷本都做了超高畫質的1:1復原,即便你無緣去博物館看原作,見此作與見原作無二,值得每一個書法人收藏!其上,還有歷代名家的題跋,蔚為大觀。

TAG: 此作蘇東坡行書原作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