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福武狀元掌書“福”字山

文/龔桂香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桂林的古代賢官多如繁星,燦如北斗。桂林出了8個狀元,就數量來說,佔據了全廣西的三分之二(共12人),且各個才高八斗,學富五車。這8位狀元的出現,奠定了桂林乃至廣西曆史文化的強大基礎。而其中一位狀元,能文又能武,他便是中國武舉史上,廣西唯一的一個武狀元——李珙。

永福武狀元掌書“福”字山

今天又從賓書記那裡聽到了這位武狀元掌書“福”字山的故事:

李珙在幼年時曾拜師一位老乞丐(即武林隱士徐世達,是東京禁軍教頭林沖的業師,晚年收岳飛為義子),學得一身好武藝,練功期間,又與一幫兄弟義結蘭譜,一共九人,後都戰死在抗金戰場上。他就出生在山水之美,物產之饒,文化氣息濃郁,有著近2000年曆史的“福壽之鄉”——永福。

永福武狀元掌書“福”字山

永福縣有座鳳巢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鳳巢山有沒有神仙,說不清楚。但鳳巢山曾是文狀元王世則讀書的地方,也是武狀元李珙曾經的習武之地,卻是千真萬確。

永福人說,王世則出生的那天,風巢山曾出現百鳥朝鳳的奇觀,這也是傳說。但李珙掌書“福”字贈先生,卻真有其事。如若不信,你去鳳巢山看看,至今那個被刻在山石上的“福”字,仍清晰可見,令人稱羨。

宋徽宗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內有農民造反,外有遼、金重兵壓境,為了穩定政局,宋徽宗降詔挑選有勇有謀之士進京會考奪魁。十月六日,全國武舉人在東京城外進行兵器、騎射大比。第一場,李珙使用一柄30公斤重的大刀,連勝三場無人能敵,奪了第一場比賽。第二場比賽比箭法,真是一個勝似一個,先前的射箭者已經讓喝彩聲不絕於耳,而李珙一箭射中彩球,更讓全場為之歡躍,大家都以為他奪了第一。不料,陝州彭化本事更高,竟然一箭將綵球的絲繩射斷從而奪了第一,那李珙在射箭的比賽中只奪了第二。但第二日的武略策論的比賽,李珙的文章邏輯嚴密,論述精妙,再次奪了第一。在三場比賽中,李珙奪了兩場第一,一場第二,從而奪得武舉狀元。朝廷賞識他金盔一頂,戰馬一匹,鞍轡一副,錦袍一襲,白金三百兩。

李珙從京城比武奪魁歸來,桂都元帥府、 巡府衙門、知府衙門皆設宴慶賀、接風,又讓李珙穿金盔綠袍,跨馬遊城一日。次日,李珙衣錦歸鄉,回到永福故里,先拜天地,後拜高堂,接著騎馬進縣城,見到當年的學館恩師時, 立刻翻身下馬,跪拜恩師。恩師扶起李珙,淚流滿面,“為師我慚愧呀!當年你文試不中,是為師無能。。。。你多年習武,終成正果,中得武狀元歸來,為師也蓬蓽生輝,全縣諸人無不以你為榮……謝了,謝了也。”李珙聽罷,也淚灑衣襟。

接著師生回到廳堂、四面鄰居都來慶賀,將整個大廳擠得水洩不通。恩師把大家召集,從 李珙少時如何拜師識字、寒窗苦讀,轉而進山習武,得遇武林高人指點,乃至赴京路上喜得盔甲、 大刀之事,一一道來。

聽得那滿堂之人,人人心生敬意,個個面呈喜色。當講到李珙京城比試,如何兵器交鋒連勝三陣、騎射一箭射中彩球、武略比試驚訝群芳時,恩師更是激動不已,隨即站起身來說:“我永福鳳巢山, 果真山水龍脈之地,先前出了個文狀元王世則,而今又出了個武狀元李珙,可喜可賀呀!”

眾人歡天喜地恭賀一陣後,恩師又言:“藉此喜氣洋洋之時,就請新科狀元題一幅座右銘,以激勵學中後進。”李珙聽後,思慮片刻,笑道:“恩師素知學生頑劣,哪有座右銘可題?就書個“福”吧!一來願故里眾生洪福永世,二則願後生上進,以後求得功名,永遠牢記造福百姓;三則也以此為自勉,以後不管官至何時何地,為民祈福,我永記不忘!”

先生大喜,急忙備紙遞筆,請李珙落墨。李珙興起,嫌那毛筆太小,不甚爽快,索性捲了衣袖,伸出五指,往那墨硯中一按一捺,便將手掌於紙上點、豎、橫、捺、勾、撇,即刻,一 個雄勁大“福”字,現於宣紙之上。眾妙皆稱。

先生歡喜,將那大幀書法珍藏家中。

清光緒年間,鳳巢山澄心寺的主持聽石僧以為福佛有緣,便將李珙的掌書“福”字刻於山頂巨石之上。“福”字書寫奇特,字長85釐米、寬76釐米,每劃收筆處均現五個指痕,鐵劃銀勾、剛勁有力,暗含了永福福之地的意義,為永福的福文化樹立了一座標誌碑。

如今,引來無數遊人頂禮膜拜。到鳳巢山沾沾“福氣”回家,已成為永福一道獨特的民俗風景,成為追念先賢、啟迪後人的名景勝地。

永福武狀元掌書“福”字山

TAG: 李珙永福鳳巢山恩師武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