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啟明等獲王力語言學獎一等獎 著作被稱中上古蜀語研究開山之作

封面新聞記者 薛維睿 李昊皎

蜀語和移民 古代文人留下的古蜀詞

《方言和中國文化》中指出,“方言是語言逐漸分化的結果,而語言的分化往往是從移民開始的。”方言的演變體現了人和環境的變化。“‘蜀’不僅所指人因不同時間而有所不同,所指地區也因時間不同而有所不同。”汪啟明認為,移民規定和影響著蜀語內部結構和外部面貌。

從遠古開始,蜀地就是移民社會,成都平原優越的地理環境決定了蜀地的移民文化。根據孫曉芳的研究,從秦滅巴蜀到清代前期,2000多年來四川歷史上共有五次大規模的移民遷入活動。汪啟明提出,蜀人以移民和多民族雜居為基本特徵。古蜀王五大序列,都是移民入蜀的。

汪啟明等獲王力語言學獎一等獎 著作被稱中上古蜀語研究開山之作

“外地人來蜀和蜀地人出蜀,讓蜀語的接觸和融合具有雙向性”,汪啟明說,“許多古蜀語材料都是古代文人留下來的。”

蘇軾是四川眉山人,他在21歲時出蜀,他帶到海南的話至今仍有影響,被稱為“蘇東坡話”

。蘇東坡曾說,“四海語音言六皆合口,惟閩音則張口,今盆中皆六,一猶未定,法當呼六,而疾呼者乃張口,何也?”汪啟明認為,“‘四海語音’肯定包括蜀語在內,說明當時蜀語在這一方面與中原語言是一致的,而與閩地語音有所不同。

蘇軾在詩文中還用過“鮮翠、元修菜”等古蜀方言詞

,也是這類情況。

杜甫曾在蜀中八年,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現蜀語詞。他在《聞斛斯六官未歸》一詩中寫“荊扉深蔓草,土銼冷疏煙”。其中“土銼”一詞,是中上古時期的蜀語詞,指類似砂鍋的一種炊具。范成大曾在蜀地做官,他在《吳船錄》寫道:“蜀中稱尊者為波。祖及外祖皆曰波。”意思是說蜀中將年老的人尊稱為“波”,外公和外婆都被稱為“波”。

至今仍在使用“老子”,是蜀人時期的特殊稱謂語

。范仲淹的《讓觀察使第一表》寫過:“臣自到邊上,其熟戶蕃部皆呼臣為龍圖老子,至於賊界,亦傳而呼之。”陸游《思蜀》中有“老子饞堪笑,珍盤憶少城。”這裡的老子是指陸游自己。

汪啟明等獲王力語言學獎一等獎 著作被稱中上古蜀語研究開山之作

還有一個詞很有意思。陸游的詩《醉書》中有“投老未除遊俠氣,平生不做俗人緣。一樽酌罷玻璃酒,高枕窗邊聽雨眠。”詩下有小注:“偶餘眉州酒一樽,獨酌遂醉。”那麼,

“玻璃酒”是什麼酒?

原來四川方音把r-念成l-

,“玻璃酒”是佛家的“波惹酒”,又寫成“般若酒”。傅大士《還原詩》有“般若酒澄清。能治煩惱病,自飲勸眾生”,《拾得詩》有“般若酒泠泠,飲多人易醒”,這是因音誤而寫成的蜀語詞。

“從這些研究可以發現,巴蜀文化最大的特質是包容,這種包容性是移民帶來的。”在汪啟明看來,關於古蜀文化的各種不同觀點和分歧,正是包容性的具體體現,也正是對古蜀語研究最大的意義所在。經歷漢代初年關中、中原大飢,高祖令民“就食蜀漢”,魏晉南北朝僑置郡縣、僚人入蜀,李特流民起義,尤其明末張獻忠起義和湖廣填四川等重大事件,

今天的四川方言已經是一個混合方言,但底層還是古代的蜀語

,汪啟明說。

學界稱《考論》為中上古蜀語研究的開山之作,也是基於該書落筆在研究語言,意又在語言之外。書中關於古蜀帝王並非相襲,古蜀人大雜居,小聚居等論斷,關於早期蜀文化與中原文化接觸與融合的闡述,關於蜀語的來源、形成與發展的描寫,證明蜀夏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源頭,蜀地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這不僅填補了古代中華文明地斷層,對於未來研究漢民族語的形成與發展史,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TAG: 移民啟明蜀地蜀語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