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信述》2.17為政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論語信述》2.17為政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論語信述》2。17

為政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原文】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白話】

孔子說:“由啊,我教給你求知之道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智慧啊。”

【釋詞】

由:

即仲由,字子路。魯國人,孔子弟子,小孔子九歲,名列政事科。是孔子最早的弟子之一。

誨女知之乎:

誨,教、教誨。女,同“汝”。知之,即“知之之道”。按:有把“知之”解釋為“志之”者,謂此當在子路初見孔子時,孔子之教誨也,則“志”當為“謹記”之意。

是知也:

知,同“智”,智慧。按:此處的“知”也可以讀一聲,看作“真知”“真的知道”之意。

【先賢精義】

《論語註疏》曰:

此章

明知

也。孔子以子路性剛,好以不知為知,故此抑之。

《論語義疏》曰:

若不知雲知,此則是無知之人耳。若實知而云知,此乃是有知之人也。

李炳南曰:

孔子教子路之知,不作知識講,而是

自心本有之知

,是為

真知

。此須經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方能發出。

朱子曰:

所知者則以為知,所不知者則以為不知。如此則雖或不能盡知,而

無自欺之蔽

,亦不害其為知矣。

鄭汝諧曰:

或聞而知之,或見而知之。聞見未為得也,知之而後有得也。道猶嘉餚也,食焉則知其味。得之聞見者,皆未食也。

張栻曰:

蓋於其所能知,於其所未知者,皆能察其實而勿自欺,非心平氣和、守約務實者,莫之能也。於此而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則其不知者亦終將知之矣。故曰“是知也”,言是乃

知之道

也。不然,強以不知為知,是則終身不知而已。

《四書發明》曰:

不知者以為不知,則人必告我,己亦必自求知,豈非知之之道乎?

《荀子·儒效篇》曰:

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內不以自誣,外不以自欺。以是尊賢畏法而不敢怠慢,是雅儒者也。

康有為曰:

人之所知不及其所不知,故堯舜之智不能遍物,但當擇要而知之,是即為有知之人。惟學,而後知不足。若常人為學,多強不知以為知,自通人觀之,適見其無知而已。

《論語注義問答通釋》曰:

今有人焉,所知之事則以為知,所不知之事則以為不知,乃是非之心自然發見,如此智孰大焉?

心之虛明,是非昭著

,故夫子以為是知也。

陳祥道曰: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外不自以誣,內不自以欺

,則以不知為知者非誣且欺乎?老子之言至於知不知,孔子之言止於知之為知之。

老子所言者道,孔子所言者教也

劉宗周曰:

子路力行可畏,未必心地劃然。緣他氣質兼人,往往失之徑行直遂,故心易受蔽。心有所蔽,則認不知以為知者有之,此所謂“不知而作”也。故聖人頂門一針,告以

求知之道

知不求之外,而即求之在我

《四書反身錄》曰:

千聖相傳,只是如此。吾人之所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者,惟求此知。此知未明,終是冥行;此知既明,才算到家。此知未明,學問無主;此知既明,學有主人。此知未明,藉聞見以求入門;

此知既明,則本性靈以主聞見

【附錄】

子路盛服見孔子。

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昔者江出於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風,則不可涉也。非維下流水多邪?今女衣服既盛,顏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諫女矣!”

子路趨而出,改服而入,蓋猶若也。

孔子曰:“由,志之!吾語汝:奮於言者華,奮於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哉!”(《荀子•子道篇》)

【本章參考書目】

《論語註疏》《論語集註》《論語義疏》《論語新解》《論語講要》《論語正義》《論語意原》《癸巳論語解》《論語注》《論語學案》《論語全解》《論語注義問答通釋》《荀子》《四書發明》《四書反身錄》。

《論語信述》尊信聖賢之道,述而不作。於群書註疏,梳理合道之註解,集釋經後,以益共學。每章體例,由正文、白話、釋詞、先賢精義、附錄、參考書目等組成。宗述孔顏,心法曾思,旁擴群經,闡明次第。孝悌務本,忠恕明誠,下學上達,人道天圓。

自2021年3月21日起,第三次全新修訂版《論語信述》將在文化傳統平臺微信公眾號(wenhuact)首發連載,以供廣大《論語》研習者,文化愛好者研讀。文化傳統平臺微信公眾號(wenhuact)所發《論語信述》稿件連結,可用於個人學習收藏,個人朋友圈及相關經典學習群轉發分享,其他平臺轉載或用於公益經典傳習之外用途的,敬請聯絡文傳君(微訊號:wenhuact001 或 wenhuact002)獲得授權和相關支援。

TAG: 論語孔子不知此知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