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鏡鑑定的邏輯

銅鏡鑑定的邏輯

銅鏡鑑定的邏輯

1,“熟坑”指的是一些收藏家為了求得銅鏡更加美觀和防止被腐蝕的器物再生鏽變質,將“生坑”銅器洗淨,用合理的化學方法除去銅鏽,並塗以蠟,其表層光亮耀眼,底層依然可以保持豐富的色澤。而我們去博物館見到的絕大部分傳世品,都經過這樣處理,既美觀又無後顧之憂。

2,仿製所需的生產條件以及技能並不雜亂,所以仿古銅器成為一些不法之徒獲取暴利的手法,比如移植、拼接等仿製新技能也層出不窮,令藏家防不勝防。仿古銅器數量之多也讓人拍案叫絕,不管古玩店肆仍是小地攤簡直只要有古玩的當地都能見到假銅器。

3,銅鏡的鏽色 銅鏡經過幾千年流傳,至今大致有三種方式:入土、墜水、傳世。行家們說:“銅鏡墜水千年,則綠如瓜皮,而瑩潤如玉;未及千年,雖有青綠而不瑩;未入土水之傳世銅鏡,其色紫褐,而有硃砂斑,甚至其斑凸起。”一般說來,流傳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銅鏡,由於銅質差別及各地土質、水質的差異,入土銅鏡的鏽色也不盡相同,常見有綠鏽、紅鏽、藍鏽、紫繡等。拿到一件銅鏡,先要用眼看,若鏽色與器體合一,深淺一致合度,堅實勻淨,瑩潤、自然,則為自然生成的鏽色。若鏽色浮在器物之上,綠而不瑩,表皮鏽,而且不潤澤,刺眼,就是偽鏽了;這時再做進一步的審定,把手搓熱觸控器物,用鼻嗅手,定有銅腥味,因為千年古銅鏡是無銅腥味的;還可用熱鹼水洗刷銅鏡,偽鏽就會脫落,若刷洗不下,再用火烤就脫落了;或者用舌舔銅鏡,若有鹽滷味,也是偽鏽。

4,歲月中的各種資訊。從這‘層面出發,我們可以透過對鏽蝕的分佈、形態、顏色、光澤等等來判斷銅器的真偽。

5,偽器系新鑄,經叩擊後聲音清脆,猶如新銅,而經過地下腐蝕較深的銅鏡,銅質已屬礦化,所以發音以渾濁者居多。當然埋藏在極其乾燥而又純粹的土層中的銅鏡,敲擊音也有甚佳的。

6,銅鏡的花紋和款識 這是鑑別銅鏡的一個重 點,夏代銅鏡花紋簡單;商代銅鏡花紋則華麗繁縟,且多遍體生花;西周銅鏡大致與商同,但後期趨向素樸;春秋戰國的銅鏡花紋則清新活潑,富於生活氣息,秦漢銅鏡重實用,花紋少且不及前代銅鏡精細。另外,還可以從不同時代銅鏡的紋飾圖案內容的改變來推斷、判別。至於款識,則主要可從其字型加以辨別。商代銅鏡款識字型規整,筆勢遒勁大方,優美灑脫,後期多典雅秀麗的波磔體;周朝早期銅鏡款識沿襲波磔體;春秋時銅鏡款識書體有肥體和瘦體,還有形似蝌蚪的“笠鬥文”,以及圖案化的“鳥蟲書”;戰國金文字型大金不考究,但也有字型豎筆引長下垂,末端尖銳的“懸篆”雛形;秦朝統一了文字,通用小篆。掌握了這此若一件號稱三代時的銅鏡上卻出現了小篆字型,那就笑話了。另外,銅鏡古董鑑定還可根據銘文字數的多少、內容來判斷。

7,形制各異的銅器因為裝飾不同和紋飾、尺寸等方面的差異是有不同的品評的。晚明時期的銅器市場對於銅器的需求數量是巨大的,且種類繁多,不拘一格。這也是推動銅器創作和工藝技術水平的提高的重大助推力之一。後期,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從事銅器的鑄造行業,古銅器的仿製品也大量出現,儘管贗品的數量大大增加,我們也不可否認這些仿製品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反映出了當時的工藝技術水平的,同時,在發揚和傳承中華文化方面做出了卓 越的貢獻,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也是不容忽視。

TAG: 銅鏡銅器款識字型花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