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伯勤|如何做到即心用易?

《 周 易 》 義 理 發 微

第二十九講 明己易(下)

提綱

二、心身之陰陽感應

(一)心身之感應

(二)人心之仁義

(三)人心之知神

千聊直播間可檢視完整課程

何伯勤|如何做到即心用易?

課程講義節選:

二、心身之陰陽感應

(二)人心之仁義

自人心而言,心靈的純陽之性,突出表現在心靈時時刻刻都在連續不斷地發生著感應變動。馬一浮先生曰:“須知一念之動即是變。”就是說只要我們心中發生絲毫的念頭想法,那就表明我們的心已經發生變動。

人類的心靈是非常的靈活,天地間雖然森羅永珍,無奇不有,但沒有什麼事物是人心不能感通的,而且人心一旦感到,必然會作出相應的反應,所謂有感有應。

程伊川就講:“有感必有應,凡有動皆為感,感則必有應,所應復為感,所感復有應,所以不已也。感通之理,知道者默而觀之可也。”就是說正是因為人心時時都在感應之中,可以說是無所不感,無所不應。

所以人心實在是非常的靈活而機動。如果人能把自心的這種感通作用發揮到極致,是完全可以與天地萬物相感通的。

何伯勤|如何做到即心用易?

特別是我們這個心靈,不僅能夠對一切人和一切物當然包括自己的身體產生感應,而且還能回頭自己對自己有所感有所應,也可以叫做自感自應,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自覺反省。

古人常講心有陰陽動靜,那麼前念之感即為陰,後念之覺即為陽,一感一覺,就是一陰一陽。至於動靜,實際上人的心靈恆感恆動不已,何嘗會靜止不動?其實這個靜只是個形象的說法而已,指的就是心靈的自覺反省能力。

因為儘管我們的心中感應不已,念念不斷,但是在同一時刻心中只能生起一念,不可能同時產生二念。

而心靈的自覺反省,也就是心靈自己專注於自己,如果把心比作一盞燈,那麼自覺反省就好比是迴光返照,因而在此自覺反省的當下,心靈就不會再去對其他事物產生感應,也就不會受到其他外物的干擾,這樣相對而言,自然就是一種安靜,這就是心靜一說的來源。

何伯勤|如何做到即心用易?

因此我們也可以說,心靜就是自覺,自覺就是心靜。你只要細細地體會你的心是如何自覺反省的,你自然就能體會出心靜是怎麼回事。《大學》中講:“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其根源都在於心靈的自覺反省能力。

何伯勤|如何做到即心用易?

當然我們人心的自覺反省能力並不是輕而易舉、坐享其成而來的,恰恰是宇宙大生命的精神在不斷克服物質的束縛以爭取靈活自由而發展演化來的。

那麼人的心靈一旦有了這種自覺能力,就會產生很多高尚的情感、高明的理智和高大的意志,從而能夠創造文化,開拓局面。古人常講人是天地之心、萬物之靈,正是基於此而言的。

TAG: 心靈自覺反省感應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