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讀完愛徒秦觀的得意之作,忍不住回了他首同名詞,卻輸得徹底

公元1078年,已名滿天下的蘇軾見到29歲的秦觀時,就稱其有宋玉、屈原之才。兩人一見如故,同遊了無錫、湖州等地。這段時間的蘇軾就像一個老夫子一樣,勸秦觀要好好讀書,要考上功名。可是秦觀連試了兩次,都名落孫山。這可把蘇軾急壞了,到處給他說情,最後甚至找到了老對頭王安石。給掌權的王安石又是寫信,又是當面說情,最後秦觀如願。從此便拜蘇軾為師,成為了“蘇門四學士”之一。

蘇軾讀完愛徒秦觀的得意之作,忍不住回了他首同名詞,卻輸得徹底

論豪放詞,秦觀自然是無法與蘇軾媲美的;但論婉約詞,秦觀的水平其實並不在蘇軾之下。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這對師徒的對決,當年兩人各寫下首同名詞,這一次秦觀贏得漂亮。詞名叫《千秋歲》,當年秦觀因被貶傷感不已,於是以此詞抒寫心中愁苦。此詞一問世便受到眾人的追捧,3年後遠在瓊州的蘇軾讀完此詞,也是感慨萬千,忍不住回了他一首,卻輸得很徹底。讓我們先來看看秦觀的詞作:

《千秋歲》

北宋。秦觀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

憶昔西池會,鵷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裡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蘇軾讀完愛徒秦觀的得意之作,忍不住回了他首同名詞,卻輸得徹底

詞的上片由春景入手,寄情於景。水邊沙洲,春寒消盡,花影疏亂,流鶯啼囀,這是一幅悽美的春景。而此時的人是飄零無依,衣帶漸寬,與白去悠悠相對,與暮色沉沉相依。這幾句寫景時用的是純白描,一句一景,有動有靜,有虛有實,而最後由景及人也轉得自然流暢,不可謂不高明。

詞的下片由今憶昔。年少時他與一群才俊同遊,那時候的豪情到如今早就沒有了,只留下銅鏡中的憔悴不堪。最妙的是最後一句,由人再回到傷春,與首句遙相呼應。以落花欲愁,再加上“萬點“的量詞,纏宛悽側。不得不說秦觀在寄情於景上是很有一套的,全詞由傷春寫到傷懷,轉得自然,寫得靈動,確實是大手筆。

蘇軾讀完愛徒秦觀的得意之作,忍不住回了他首同名詞,卻輸得徹底

同樣被貶多年的蘇軾讀到愛徒如此悽婉之作,也是頗為心傷的。於是他的《千秋歲》也是一曲愁苦之作,只是豁達的蘇軾還是不失信念的,讓我們來品一品:

《千秋歲·次韻少遊》

島邊天外, 未老身先退。 珠淚濺,丹衷碎。 聲搖蒼玉佩、色重黃金帶。一萬里,斜陽正與長安對。

道遠誰雲會,罪大天能蓋。君命重,臣節在。新恩猶可覬,舊學終能難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於海。

蘇軾讀完愛徒秦觀的得意之作,忍不住回了他首同名詞,卻輸得徹底

詞的上片是牢騷之語,對於自己的被貶,蘇軾心中也是傷感的。所以才會有“珠淚濺,丹衷碎“的極悲之句。斜陽下,他帶著冰冷的玉佩,彆著黃色的腰帶,朝長安望去,仍渴望回到長安。而詞的下片,則是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回顧生平,之所以會淪落至此正是因為自己秉性難改。”臣節在“和”舊學終能難改“表明了自己堅守己志,不同流合汙的高潔。最後以乘舟漂泊於海上落筆,與首句遙相呼應,曲折動人。

蘇軾讀完愛徒秦觀的得意之作,忍不住回了他首同名詞,卻輸得徹底

對比秦觀和蘇軾這兩首詞,從遣詞用句以及意境的烘托上看,秦觀確實都是勝出不少的,蘇軾這一次確實輸得徹底。但蘇軾能看開的秦觀終究沒能放下,在蘇軾寫完此詞沒多久,就收到了愛徒早逝的訊息。蘇軾痛心疾首地說:“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秦觀死的時候是在藤州光華亭,他說要喝水,當童僕打完水回來時,看見他已含笑離世,正如他在《好事近》一詞中寫的” 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秦觀和蘇軾這兩首詞大家覺得寫得如何?歡迎討論一、二。

TAG: 秦觀蘇軾千秋難改被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