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金砂話 “紫泥”

紫玉金砂話 “紫泥”

宜興紫砂壺的鼻祖,據明末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記述,始於金沙寺僧人

供春

(約1506—1566)。

明代成化年間,

供春

在宜興西南的金沙寺和一個叫智靜的老和尚學習製作紫砂壺。而後透過觀察古寺旁的銀杏樹

樹癭

得到了啟發,將這種紋理透過工具製作在了紫砂壺上。

紫玉金砂話 “紫泥”

明 供春樹癭紫砂壺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供春紫砂壺,身作扁球形,泥質成素色,凹凸不平,古縐滿身,紋理繚繞,寓象物於未識之中,大有返璞歸真的意境。

最開始的茗壺是從泥團中心掏空,再安流、把、蓋而成。

晚明萬曆時期到明末是中國紫砂發展的高峰時期

。這一時期的紫砂器注重器形,造型高雅樸拙,器物較少有裝飾,故以素樸為主。

紫玉金砂話 “紫泥”

明 李茂林 菊花八瓣壺

香港茶具博物館藏

紫玉金砂話 “紫泥”

左:明 時大彬制 菱瓣筋囊式壺

右:明 時大彬制 扁圓小壺

題簽:清 收藏家 吳大澄

後傳承至吳湖帆藏

紫砂

是一種介於陶器與瓷器之間的

炻器

指的是顏色,

指的是原料性質。

其特點是

原料含砂,結構緻密,接近瓷化,強度較大,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紫砂器表雖光挺平整,但有小顆粒的變化,表現出一種含砂質的

泥趣

”。

紫玉金砂話 “紫泥”

明 時大彬折肩雲柱壺

2016 觀宇秋拍,成交價 RMB 103萬元

“泥趣”是紫砂壺質感美的基本

色象、顆粒度

光澤肌理

根據

不同年代、不同礦脈、不同開採

精選方式,都會造成泥料胎土的不一樣

紫玉金砂話 “紫泥”

紫玉金砂話 “紫泥”

紫玉金砂話 “紫泥”

紫砂原料可分為三大類,即

紫泥

紅泥

綠泥

,大類中又可細分小類。

泥料經過比率調配,再以不同爐溫的火焰燒,可以呈現深淺不一的赤、黑、褐、紫、黃、綠等多種顏色,這就是紫砂壺色澤眾多的原因

紫玉金砂話 “紫泥”

其中,

紫泥

是最受市場廣泛接受的泥料之一,也是紫砂礦裡儲量最多的典型紫砂泥。

紫泥是甲泥礦層(一種以紫色為主的雜色粉砂質粘土)的一個夾層,主要成份包含水雲母、不等量的高嶺土、石英、雲母屑、鐵質等。

紫泥因含砂量較高,品種多,可塑性好。在黏性、硬性、柔性、砂性、可塑性上,歷來受到工匠青睞,成為製作紫砂壺的主要原材料。

紫玉金砂話 “紫泥”

清乾隆 宜興窯紫砂胎泥繪烹茶圖題乾隆御製詩文執壺

故宮博物院藏

紫泥礦料,一般燒成溫度約在1160℃至1250℃左右,收縮小,泥坯穩定性好。在各種溫度的控制下,呈現

深紫色、暗肝紫、暗肝紅

等多種顏色。顆粒豐富,肌理層次強,胎體斷面緻密,質感極佳。

紫玉金砂話 “紫泥”

紫泥也是代表紫砂“五色土”的主色彩,在豐富的紫砂材質中,紫泥類最具代表性。

紫玉金砂話 “紫泥”

清雍正 宜興窯紫砂端把茶壺

故宮博物院藏

紫泥色相深沉古雅,莊重凝練,從明代初到20世紀初,紫泥紫砂作品流傳最多。明代《茶箋》中道出了紫泥紫砂的妙處——“

用之既久,外類紫玉,內如碧雲,真奇物也

。”  紫泥紫砂,日久使用後,漸露鋒芒。如保養得宜,“紫玉金砂” 的氣質便日益浮現。

從明朝朱元璋廢團茶、改散茶至今,中國人一直沿用瀹飲飲茶法,茶壺首推宜興紫砂小壺。

紫砂於茶,也大有“助茶”之功效

,其特殊的雙氣孔結構,比瓷器透氣,可以

適度散熱

,茶葉隔夜不餿。在吸附性上,久用之後,泡壺白開水也

留有茶香

紫玉金砂話 “紫泥”

TAG: 紫砂紫泥紫砂壺宜興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