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陪孩子讀完這本書,下學期他的語文成績會上一個臺階

著名的文學大家胡適小時候上私塾那會兒,私塾的學費是不固定的,家長們隨意給。很多家長會按當時當地的平均水平給先生薪資,但胡適的媽媽總是在給完平均薪資後,又給先生額外包兩塊銀元。大家知道,那個年代私塾學的都是四書五經之類晦澀難懂的古文,先生常常拿出一大段古文,扔給孩子們去背,背不出就打手心。唯獨對胡適不同,在每次背書前,先生總是悄悄地把他叫到一邊,把要背的古文意思解釋一遍,再讓他去背。由於理解了文章的意思,胡適背起來總是比別人快,也能理解吸收文章的精髓。胡適後來能夠成為學貫中西的大學者,和他母親的兩塊銀元有很大的關係。

學習古代經典死記硬背是不行的,一定要在理解的文意的基礎上再進行背誦。現在很多家長愛用諸子百家的經典古籍給孩子進行文學啟蒙,這時候,選一本靠譜的帶註譯的古籍讀本就顯得很重要了。現在市面上關於諸子百家的書籍可謂是汗牛充棟、良莠不齊,那麼,我們該如何去挑選呢?在這裡,給大家推薦後浪出版的《孟子讀本》。

暑假陪孩子讀完這本書,下學期他的語文成績會上一個臺階

《孟子讀本》,顧名思義,它錄入了《孟子》的經典學說。但它不僅止步於此,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孟子的學說,它同時分析了孟子所處的時代背景,記錄了孟子的生平。當把孟子和他的學說融入當時時代的大背景時,正如《孟子讀本》的作者貝冢茂樹所期待的,歷史厚重的灰塵被撥開了,孟子的形象變得鮮活起來。

暑假陪孩子讀完這本書,下學期他的語文成績會上一個臺階

《孟子讀本》的作者是日本人貝冢茂樹。有趣的是,他並不是漢文化學者,而是研究東洋史的史學者,他畢業於京都大學文學部史學科,歷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所長)、東方學會會長等職。除了《孟子讀本》,貝冢茂樹還著有《中國古代史學的發展》、《甲骨文研究》、《諸子百家》、《古代中國》、《韓非》等漢文化研究向的書籍。

《孟子讀本》能在市面上那麼多孟子相關書籍中顯得別具一格,是因為它具備了以下幾個特點:

1、權威的點校和翻譯底本

2、章句節選,排版清新易讀

3、在歷史大背景下解讀孟子其人

4、作者自擬標題和解說,妙趣橫生

權威的點校和翻譯底本

《孟子讀本》以我國東漢經學家趙岐的《孟子章句》為主要文字,同時綜合參考了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焦循的《孟子正義》、楊伯峻的《孟子譯註》。

在古文的翻譯上,貝冢茂樹則以日本儒學家後藤芝山標點的朱熹的《孟子集註》為主,並參考了竹內義雄、小林勝人譯註的《孟子》和金谷治的《孟子》。

大家可別小看這些權威的點校底本,要知道,先秦的文言文是沒有標點、沒有段落的。面對一大段晦澀、歷史久遠的文字,即使是長期浸染在古文書堆裡的人,也會出現難以理解或者理解偏差的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權威的點校就顯得格外重要,朱熹、趙岐等都是毋庸置疑的儒學大家,他們編撰、點校的諸子文集是中國千百年流傳的經典讀本。而日本江戶時期的後藤芝山也是儒學家,貝冢茂樹在編寫《孟子讀本》時以他們點校的經典讀本為底本,這就使得《孟子讀本》具備了教科書般的精準註譯。

比如,在《梁惠王章句》裡,對“叟”和“弒”的註釋:

“叟”是孟子生活的時代對50歲以上的老人的尊稱,普通的稱呼則是“艾”;

“弒”則是針對臣殺君、子殺父這種以下犯上的情況。

這樣的閱讀,對孩子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積累古文化常識是很有幫助的。

章句節選,排版清新易讀。

我們在讀《孟子讀本》的時候,每一卷的標題都有“章句”二字,比如《梁惠王章句上》、《萬章章句下》等。其實,《孟子》標題是沒有“章句”二字的(如《梁惠王上》、《萬章下》),之所以在《孟子讀本》裡出現“章句”二字,是因為《孟子讀本》是以趙岐的《孟子章句》為底本。而“章句”的意思是:

古書的章節和句子,

或者分析和註解古書的章節和句子,

也指以分章析句來解說古書的著作。

《孟子讀本》正是這樣的章句著作。《孟子》本身有七篇十四卷,貝冢茂樹沒有全盤採用,只節選了每卷裡他認為最有價值的部分錄入《孟子讀本》。他節選的章節有的比較長,有的則只有經典的一句,在節選的原文後配上字詞的註釋和原文的翻譯。

要知道,很多孩子一看到整大段的文字就犯怵,即使內容再好,他們也不願意讀下去了。《孟子讀本》原文、註解、翻譯交錯地編排方式避免了密密麻麻一大篇古文帶來的視覺疲倦感。

把《孟子》原文一小段一小段地進行拆分解讀讓孩子閱讀時心理沒有壓力感,每讀完一段後也能產生一些成就感。

比如,在《離婁章句上》貝冢茂樹節選了孟子的“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這句話,就一句擺在那兒,後面是譯文,因為短,反而有一種振聾發聵的感覺。孩子們容易背誦,也能用於日常的寫作和交談中,嚐到甜頭後,他們閱讀經典古籍的意願會變增加。

在歷史大背景下解讀孟子其人

一個人的思想發展離不開他所處的時代背景。

在《孟子讀本》的第一、第二部分,貝冢茂樹還原了孟子生活的戰國時代。

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思想是中華文明之根。那個時代之所以能夠產生那麼多偉大的思想,是因為周王朝舊的文化和體制逐漸奔潰,神州大地群雄並起,硝煙瀰漫。一個國家想在這樣競爭白熱化的環境中生存下去並取得最終的勝利,人才就顯得格外重要。舊貴族逐漸沒落,各國求賢若渴,英雄不問出生,只要你有才幹,就能得到提拔重用。

孟子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游走在各國的皇帝身邊,發表言論,表達自己的政治抱負,希望能夠在天下建立起自己的理想國。這些言論經孟子的弟子們集結起來,就成了我們今天讀到的《孟子》。

在《孟子讀本》裡,我們可以看到,孟子也和其他遊說家一樣,縱橫各國,他先後來到魏國、齊國和滕國的皇帝身邊,向皇帝陳述自己的治國理想,希望得到採納。《梁惠王章句》、《滕文公章句》等均有記載孟子和皇帝們的談話內容。在政治理想落空後,晚年的孟子回到故國鄒國教導學生,《萬章章句》應該就是那一時期的產物。

正如孟子的“尚友”論,要了解歷史上的名人,和他們成為精神上的朋友就需要了解他所處的時代和生活環境。當孩子們瞭解了戰國的時代背景和孟子的生平行蹤後,就能多少體會到孟子學說的精髓了,也能產生對孟子的親近感,成為這位聖賢的精神朋友。

由於貝冢茂樹本身是歷史學者,他在《孟子讀本》裡還附了一個孟子相關大事年表,把同時期國際大事和孟子相關大事進比照,孩子們可以由此窺見公元前人類智慧高速發展時代的恢弘畫面。

獨特的標題和解說

貝冢茂樹作為一名歷史學者,在他研究東洋史的生涯中,他對孟子這樣偉大的古聖賢似乎有著強烈的發表個人見解的慾望。為了把孟子還原成一個活生生的人,他給每一章被節選的《孟子》章節前面都擬了標題,章節的譯文後面還加上了他個人的解讀。雖然他的解讀有些有失偏頗,頗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但倒也使《孟子讀本》頗有了些妙趣橫生的感覺。

比如,在《公孫丑章句上》中,孟子對公孫丑說他從四十歲起心就不動搖了。孟子這種浩然之氣竟然被貝冢茂樹解讀為炫耀。

在《梁惠王章句下》中,孟子鼓勵齊宣王趁著燕國內亂攻佔燕國,解救燕國百姓於水火。這竟被貝冢茂樹解讀為孟子是權力主義、機會主義者。

還是《梁惠王章句下》裡,孟子因為經濟狀況轉好,給繼母辦的喪事比親生母親的喪事豪華,貝冢茂樹卻認為孟子喜歡奢華。這也是令人啼笑皆非。

也許是貝冢茂樹太想把孟子還原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因此用力過猛,對孟子的解讀劍走偏鋒,反而讓人懷疑他本人是否有些狹隘。但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可以用華夏大國的寬容心態來看待這略顯不正經的解讀,至少,這些解讀多多少少給這本書增添了一些趣味性吧。

暑假期間是孩子深入閱讀的最好時期,閱讀先秦諸子的偉大著作有利於培養孩子高尚的人格和高雅的文學品位。儘管這本《孟子讀本》不盡完美,但它彷彿是從蒙灰的厚厚的歷史典藏中滑落出來的一本充滿生命力的小書,它在遵守權威的基礎上,讓孩子讀得懂、讀得輕鬆、讀得快樂。若是孩子能在暑假認真讀完這本《孟子讀本》,他下學期的語文成績一定會有一個大提升。

TAG: 孟子讀本章句貝冢茂樹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