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朐微刊】馮純智:鬥米救唐軍

【臨朐微刊】馮純智:鬥米救唐軍

鬥米救唐軍

——寺頭鎮彭家莊村斗山子的傳說

作者 | 馮純智

在沂山西麓的寺頭鎮石佛堂村玉象山腳下的彭家莊,村西有一座形狀像盛糧食斗的小山,名為“斗山子”。這斗山子雖然不高,山上也無寺廟、仙閣之類的古建築,但卻頗有些名氣。要啦起這座“斗山子”來,還有一段玉象山菩薩洞菩薩廟內的普賢菩薩用鬥米拯救唐太宗李世民十萬大軍的傳奇故事。

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率十萬大軍御駕東征,一路上是過關斬將,勢不可擋。一日來到了沂山西麓的玉象山腳下,此時正是陽春三月,風和日麗。又見這玉象山上青松迭翠,山花爛漫,蝶飛蜂舞,鳥語花香。山南略河碧水潺潺,岸邊楊柳垂青。再看山前農家炊煙裊裊,春田裡農夫攆著耕牛犁地,犁鏵翻起的沃土散發著芳香。唐太宗看到這如詩如畫的景色,不僅長聲讚歎道:“好一個天上人間,世外桃源啊!”

唐太宗深深地被這景色所迷戀,又感覺到連日來行軍征戰已是人困馬乏,需安營紮寨,駐軍休整,養精蓄銳,以利再戰。於是,他便下令,安營紮寨就地休息。不料,這時軍中糧草官來報,軍糧已斷,火頭軍無米下鍋。並獲情報說:運糧部隊途中遭遇大雨,還需三、兩天才能到達。唐太宗聞訊,心急火燎,一面下令困難再大也不得騷擾百姓,如有違者嚴懲不貸。一面親自帶領將士就地取材,挖野菜、採樹葉充軍餐。一時漫山遍野盡是挖野菜、採樹葉來充飢的將士。唐太宗軍紀嚴明,不擾百姓的行動,深深感動了玉象山上菩薩廟中的普賢菩薩。

【臨朐微刊】馮純智:鬥米救唐軍

《華嚴經》中詳述說:在四川峨眉山修煉成果的普賢菩薩,在佛門中專門管理“德”表“大行”,人們稱之為“大行菩薩”。普賢菩薩的職責就是把佛門推行的“善”普及到一切地方,教育人們以“善”為本,可謂功德無量。在玉象山菩薩洞中菩薩廟裡供奉的普賢菩薩,看到唐太宗親征,路途斷糧,又非常體貼民眾,秋毫不犯,甚為感動,善心逐起。便搖身一變,變成了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前來竭誠相助。只見她手拄龍頭柺杖,搖搖擺擺婀娜邁步前行。沿山間小路來到營寨前,口中還唸唸有詞:“唐王東征到廟前,聞聽斷糧有困難,家有小米整一斗,贈給唐軍度難關。”

這時,一名軍卒入帳報於唐太宗,唐太宗聽後不僅緊皺眉頭,心想:甭說只有一斗米,就是百鬥千鬥也難夠十萬大軍一餐之用。但又想,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應當以禮相待。於是,便急忙出帳熱情迎接。將老太迎進帳中之後,唐太宗畢恭畢敬地斟上一杯熱茶遞了過去,隨即搭話道:”我軍追逐頑寇,來到貴地暫時歇息休整,只因軍務繁忙,沒能及時拜訪老人家,敬請您老海涵。近日我軍中缺糧,大春之時百姓生活也很困難,萬不可打擾增添負擔,還請老人家指點迷津。“聽唐太宗講完便道:”請唐王不必犯難,派人跟我來吧。“唐太宗便派兩名軍卒隨老太來到廟中,只見老太從廟旮旯裡取出了一斗米給了軍卒。兩名軍卒將這鬥米抬回軍營伙房,讓伙頭軍淘米下鍋。可誰知,伙頭軍把米往鍋裡倒時,這米只見倒不見少,原來這鬥是個寶鬥。直到全軍都吃飽了後,鬥裡的米仍是滿滿的。就是這樣,不覺三日已過,運糧部隊趕到,又正巧有了軍情,唐太宗便急忙率軍繼續東進征戰。

【臨朐微刊】馮純智:鬥米救唐軍

當時由於唐太宗走的緊急,將米鬥遺留在了駐軍之地。數年過後,唐太宗東征凱旋,這時忽然想起了米斗的事情,不顧千里遙遠,前來歸還寶鬥。當他來到當年駐軍放米鬥之地時,那米鬥已化作了一座山屹立在此。從此後,便把這座山稱之為”斗山子“。

元朝年間,有一彭姓逃荒走到這裡,看到斗山腳下是一塊風水寶地,定能糧米滿倉,不愁吃穿。於是便在此立村定居,取名叫彭家莊。後來又有任、曹、趙、陳、薛、張等14個姓氏先後入村居住。由於有普賢菩薩和她的米鬥寶山保佑,使彭家莊村五穀豐登,人丁興旺。

【臨朐微刊】馮純智:鬥米救唐軍

馮純智

,筆名智勇,號愚叟。寺頭鎮石佛堂村人,從事通訊報道工作二十餘年,退休後習作文學,先後出版文集《年輪》、史志《玉象山下—石佛堂村志略》、非遺文化民間遊戲《童趣》、族譜史志《石佛堂村姓氏初考》。現為臨朐縣地方誌學會會員、臨朐縣作家協會會員,臨朐縣寺頭鎮文學聯合會副秘書長。

TAG: 唐太宗菩薩普賢斗山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