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張津樑創作的《觀音聖像》,清新疏朗、雅俗共賞

張津樑先生是江蘇省著名畫家,畢業於江蘇徐州工程學院美術系,師從翁劍秋、吳以徐等教授,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省分會會員、國家高階工藝美術師、江蘇省高階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張伯英書法藝術研究院秘書長。他的作品《泉》獲省高校評比二等獎,作品《水遠路長》獲省優秀作品二等獎;作品先後被多家學術機構及國際友人收藏,其母校徐州工程學院曾多次將他的作品作為精美的禮物贈送澳大利亞朋友,見證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國際情誼!

畫家張津樑創作的《觀音聖像》,清新疏朗、雅俗共賞

著名畫家張津樑近照

在繪畫上,張津樑先生可謂博採眾家,從山水到花鳥,從人物到走獸,從工筆到寫意,從國畫到西畫。徐悲鴻、黃賓虹、於非闇、劉繼卣、李可染、陸儼少、喻繼高、何孔德、靳尚誼、彭彬都是他研習的物件,也許正是這種集珎鑄劍的精神,才使得他的這把藝術之劍格外瑰麗;其作品隨境心移,蘊含著一種震懾心魄的魅力。

畫家張津樑創作的《觀音聖像》,清新疏朗、雅俗共賞

張津樑作品《白衣觀音》

佛家經典《欏嚴經》將修行視為轉物過程,繪畫學習亦可看成是一種修行,不經過九九八十一難的磨鍊決取不回真經,更難達到隨境心移的化境!“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二方佛無二無別。由汝妄,迷理為咎,痴愛發生,生髮遍迷,故有空性,代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之。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況諸世界在虛空耶?……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自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這段文字便是《欏嚴經》裡精闢的教義,闡述了修行從必然到自由的轉物過程。張津樑先生觀音聖像的創作,便是這種過程的情感流露。

畫家張津樑創作的《觀音聖像》,清新疏朗、雅俗共賞

張津樑作品《硃筆觀音》

下面這幅《觀音聖像》造型準確、形象生動、線條遒勁、設色典雅,雖然其選擇敦煌壁畫中的圖式作為自己創作的藍本,但造型上卻注入了新的繪畫要素,使觀音的形象更為生動,既有神的聖潔又具人的心性,體現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胸懷。為了更好的表現主題,在設色上他大膽地將酞青藍、石綠、硃砂三種豔麗的顏色放到一起,這幾個顏色同時使用本是創作之大忌,弄不好便俗不可耐,然而張津樑的這幅觀音圖並沒有使人觀後有豔俗的感覺;他將三個顏色進行合理地搭配,恰到好處地襯托出觀音面部、胸部、臂部、手部聖潔的肌膚效果,反使觀者感到畫中的觀音神聖而莊嚴!

畫家張津樑創作的《觀音聖像》,清新疏朗、雅俗共賞

張津樑作品《觀音聖像》

整幅作品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他先以濃淡相宜的線條勾勒出觀音的形體、五官及服飾,然後對關鍵之處進行細緻的刻畫描寫,短線遒勁、長線飄逸,異常生動。中國畫中的線與西畫的線有著本質的區別,西畫的線主要畫物件的輪廓,而中國畫的線卻要表現物件的結構、體積、質感等等,對於這一點張津樑先生把握得十分準確。他知道中國畫有著獨特的表現方式和思維傳統,其根基是民族的基本哲學,將繪畫從形似的象昇華到神似的意,這種昇華所依賴的是一種意象思維,其表現手段則是寄託在抽象的線描語彙中。

對於自己在繪畫上取得的成績,張津樑先生並不自滿,也不固步自封,相反他沿著藝術發展的軌跡繼續探索,創作了《坐蓮觀音》、《淨瓶觀音》、《硃筆觀音》、《三十三觀音圖》等一大批觀音聖像,用線極為精準,簡潔明快且富裝飾效果,受到業內行家的鼎力推薦,符合大眾審美時尚需求,清新疏朗、雅俗共賞!

畫家張津樑創作的《觀音聖像》,清新疏朗、雅俗共賞

張津樑作品《坐蓮觀音》

張津樑先生研習禪宗心性,將自己在佛學上的參悟與自身的藝術實踐相結合,使心回到原本澄淨的位置,所以他筆下的畫與塵世間那種沽名釣譽、急功近利之人的作品有著本質的區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中國真正的畫家是在這種“禪宗”思想的薰陶之下審視自己,借水墨本身的特質來表現自己內心情感。我們期望張津樑先生在今後的頓悟中,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佛像作品經典以回饋社會。

TAG: 觀音張津津樑作品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