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彖傳是如何解釋「否卦」之卦辭的?

(上接“二、象辭破解”)

三、卦辭破解

【原文】

卦辭曰: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孔子彖傳是如何解釋「否卦」之卦辭的?

(一)釋字(詞):

這裡通“分”,讀作fēn,分別、分配、區分的意思。《周禮·天官·大宰》“八曰匪頒之式”(《注》:匪,分也。謂分賜臣也)。《地官·廩人》:“以待國之匪頒”。(《注》:匪,讀為分)。

“《否》之匪人”的意思就是指《否卦》把君子和小人截然分開,二者不相交雜。

(二)釋義:

孔子彖傳是如何解釋「否卦」之卦辭的?

《否卦》上乾下坤。“乾為天”、“坤為地”,天在上,地在下,天地不交,尊卑有等;又“乾為君”,泛指君子,“坤為眾”,泛指庶眾,古代稱庶眾為小人,君子在上,小人在下,上下不交,君子小人分明,貴賤有分也。《繫辭傳》開篇便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天尊地卑,君子貴而小人賤,尊卑貴賤不交不雜,各有分等,故曰“

否之匪人

”。匪者,分也,區別也。

《否卦》是訊息卦,陽消陰息。陽屬君子、陰屬小人,君子漸退小人漸長,故曰“

不利君子貞

”。陽為大,陰為小,故曰“

大往小來

”。

“否之匪人”是現狀,“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是趨勢。

四、彖傳破解

孔子彖傳是如何解釋「否卦」之卦辭的?

【原文】

彖傳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一)釋字(詞)

“邦”甲骨文字形為“ ”。從田並標有“ ”作為記號。“ ”當是圈劃田地的標誌。《說文》:“邦,國也,從邑豐聲”。《注》:“大曰邦、小曰國”。《釋名》:“邦,封地。封有功於是也”。段注:“邦之言封也。古邦、封通用。書序雲:‘邦康叔,邦諸侯’,《論語》雲:‘在邦域之中’,皆封字也。

“邦”泛指封地、諸侯國。用作動詞時意為封、分封。

(二)釋義

孔子彖傳是如何解釋「否卦」之卦辭的?

《彖傳》共從三個方面解釋了卦辭“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第一方面“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這一句實質上是解釋了卦辭“否之匪人”。《否卦》天在上,地在下,陽在上而陰在下,這是一種穩固、成熟的狀態,不交不雜,界限分明,故曰“

天地不交

”、“

上下不交

”。天就是天,地就是地,陽就是陽,陰就是陰,互不交雜,互不融通,故曰“

萬物不通

”。天地之間為萬物,萬物不相交通也。《否卦》上乾下坤,“乾為天”,“坤為地”,“地”在這裡特指“封地”,謂之“

”。邦在天下,稱為天下之邦。上下不交則天下之固矣,固則表示天下之邦分封已畢,各有歸屬,再無新的變化,故曰“

天下無邦

”。“天下無邦”並非指“天下沒有邦國”,因為這是不可能的,而是說天下的邦國皆已分封完畢,各有歸屬,再無邦可封矣。總之,天地不交,上下不交,萬物已固,尊卑貴賤各有分定,故曰“

否之匪人

”。

“否之匪人”,體現了古代奴隸制社會上下有別,尊卑貴賤有等的統治秩序,象徵分封制下的王朝統治已臻完善。

孔子彖傳是如何解釋「否卦」之卦辭的?

第二方面“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這一句揭示了《否卦》的現狀。

第三方面“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這一句揭示了《否卦》的發展趨勢。

第二方面和第三方面合起來,解釋了卦辭“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否卦》是訊息卦,陽消陰息。《易》以陽為大,陰為小,故曰“

大往小來

”。君子屬陽,小人屬陰,君子居於外而漸消,小人居於內而漸長,故曰“

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君道消,故“

不利君子貞

”“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則是從《否卦》的現狀和趨勢上說明了卦辭“

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

孔子彖傳是如何解釋「否卦」之卦辭的?

TAG: 君子小人否卦故曰大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