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餘秋雨:正人君子應具備的九大素質,九個標準,你符合嗎?

餘秋雨說,儒家設計的集體人格是“正人君子”,君子之道成了中國文化的思想重心。成為一個正人君子,也就成了一個合格的,有理想的中國人。那麼,正人君子需要具備哪些素質呢?餘秋雨提出九大標準。

【薦讀】餘秋雨:正人君子應具備的九大素質,九個標準,你符合嗎?

第一個標準,君子懷德。

德主要指“利人,利他,利天下”的社會責任感,用通俗的話說,君子首先必須是個“好人”。孔子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意思是說,君子心存仁德,小人心存佔有;君子心存法禁,小人心存利惠。作為一個君子,放在最前面的必須是道德,有了道德,才會有真正的人,有了人,才會有腳下的土地,有了土地,才會產生財物,有了財物,才能有所享用。因此,道德是本,財物是末。

現代人把那些只看重財物不看重道德之人統稱為“土豪”。這裡的土,就是孔子所曰“小人懷土”的土。土就是錢,小人心心念念想的,就是錢。

餘秋雨說,《易經》有句名言,君子厚德載物。意思是說,只有以厚重穩固的道德為基座,才能承載萬物。許多土豪行善,都是“厚物載德”,厚積大量財物,然後施些善行。雖然他們居所裡也掛著“厚德載物”的牌匾,但在行動上卻把二者關係顛倒了。“無德而貨豐,殆也”。

餘秋雨說,“君子以德,小人以力”。有段時間甚囂塵上的“成功學”,其實就是一條背離君子之道的“缺德路”。“成功學”崇尚世俗意義上的成功,甚至從童年開始就給孩子灌輸“輸贏”的符咒,一直貫穿終生,這是捨本逐末的教育理念。試想,如果一個小區或者街道擁擠著一個比一個“成功”(或者不擇手段渴望成功)的“力士”,摩肩擦踵,我們還敢住嗎?

第二個標準,君子之德風。

孔子說,君子德行像風,民眾德行像草,風吹向草,草隨風倒。因此民眾也被稱為“草民”。這裡的草民並非貶義,草是依附在遼闊大地上的廣泛存在,一旦生根便難以挪移,一切動靜枯榮,只能憑藉外力。風,便是讓草進入動態的外力。這風,便是君子之風。

第三個標準,君子成人之美。

成人之美,就是促成別人的好事,比如促成良緣,介紹益友,消解誤會,幫助合作等等。小人成人之惡,比如為毆人者提供木棍,挑撥親密好友反目,玷汙他人清白等等。餘秋雨說,每個人都能成為正人君子,成為正人君子的第一步便是“要見得別人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想遭遇的一切,絕不要強加到別人身上。

第四個標準,君子周而不比。

孔子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說,君子團結而不勾結,小人勾結而不團結。君子嚴正而不爭執,合群而不偏執。

【薦讀】餘秋雨:正人君子應具備的九大素質,九個標準,你符合嗎?

第五個標準,君子坦蕩蕩。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意思是說,君子每天活得從容坦然,小人每天活得憂慮不安。當然了,君子也會憂愁苦悶,卻與小人不同。“君子憂道不憂貧”,“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就是說,君子對日常得失困苦並不放在心上,全然無憂無懼,但對大道沉浮起落,卻抱有一生擔憂。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遠大理想和崇高目標,就會被日常瑣碎小事攪擾的心神不寧,愁緒萬端,怨天尤人,鬱鬱寡歡。只有心胸寬廣了,眼界開闊了,才能撥開眼前迷霧,眺望燦爛前程,否則只會一生困在原地,被世俗同化,成為一個討厭的人。

第六個標準,君子中庸。

中是指避開兩頭的極端而權衡出的一箇中間值,庸是指一種尋常實用的穩定狀態和延續狀態。《大學》第一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意思是說,人心崩潰,大道不行,唯一可以操作的,是“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執就是執行和掌控,把兩端掌控了,只取中間部位的合適支點,利民利國。這個支點照顧牽制著兩端,使兩端不至於滑落。

第七個標準,君子有禮。

精神需要賦形,人格需要可感,君子需要姿態。普通一個人,只要有禮上身,就能顯出高貴,既尊敬人,又感染人。人之所以不同於禽獸,就是因為人與人之間是講“禮”的。禮出自兩種態度,一是敬,二是讓。

一個有禮的君子,需要表達對他人的尊敬。敬,就是通常所謂“高看一眼”的意思。而且敬是互饋互生的,你敬他人,他人也回敬於你。讓就是後退一步,讓人先走,讓出佳位,留給旁人。讓是禮的起點,世界太擁擠,慾望太密集,紛爭太激烈,唯有後退一步,才能給他人留出空間,也給自己騰出餘地。

當然了,讓也要講究“儀式美感”,比如一起吃飯爭著付款形同打架招來眾人圍觀,還不如不讓。

【薦讀】餘秋雨:正人君子應具備的九大素質,九個標準,你符合嗎?

第八個標準,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有兩層意思,第一,儘量不要成為器物的奴隸,君子使物,不為物使。我們很多人其實都不是為自己本身而活,而是為身外之物而活,為了房子車子票子,鞋子褂子帽子,包包貓貓,罈罈罐罐,拼盡一生之力,耗盡一生光陰,卻從來不想一想,自己千辛萬苦來到人間走一遭,究竟為了什麼,到底想要什麼,所作所為有何意義和價值。

第二,儘量不要使自己變成器物,用現在話說,就是“防止人的工具化”。這比成為器物的奴隸更嚴重。機器人再精巧,也不會成為一個謙謙君子。當然做到這點也最難,孔子弟子中最有成就的便是子貢,經商富可敵國,從政至於齊相,為學從者如風,時人都認為他比孔子還博學。子貢問孔子,我到了那個境界?孔子說,你不過是一器而已。子貢又問,我是啥器?孔子說,璉瑚(祭祀時盛黍稷的禮器)。子貢聽了很高興,有老師這個評價,我一輩子沒白活。

所以我們芸芸眾生,絕大多數無非世間一器而已。當然了,想成為一器也很不容易,老子就說,大器晚成。我們奮鬥一生,最多成一小器。

餘秋雨說,無論是不做器物的奴隸,還是不做器物本身,都有一個簡單的防身術,就是堅持做一個有體溫,有彈性,不極端,不做作的平常人。

第九個標準,君子知恥。

君子要有“恥感”。孟子說,羞恥對人來說是大事,可是玩弄機謀的人不會羞恥,因為用不上。有段時間“厚黑學”甚囂塵上,認為一個人只要臉厚心黑就能成事,結果很多人誤入歧途,被帶進溝裡。其實《厚黑學》作者李宗吾之所以寫這本書,就是勸誡世人不要厚黑,做個正人君子。

餘秋雨說,許多人也想“知恥”,可是卻不知以何為恥。有人經常為貧困而羞恥,為陋室而羞恥,為卑賤而羞恥,為淺學而羞恥,為請教他人而羞恥,為別人強加於身的汙名而羞恥,等等,其實這一切都不值得羞恥。君子之恥,恥在自己不修,不恥別人汙衊;恥在自己失信,不恥別人不信;恥在自己無能,不恥別人不用。因此,不為榮譽所誘,不為外物傾側,才是真正的君子。

寫了這麼多,許多人肯定有個疑惑,按照這九項標準來套,世間還存在合格的正人君子嗎?餘秋雨說,不慌,我給大家推薦一個特別健全的正人君子,他便是,王陽明。

君子之道到了王陽明身上,出現了全新的力量。王陽明也展示了一種無比強大的生命結構,讓人們看到了君子的極致狀態。餘秋雨認為,王陽明的最大魅力,在於把自己的哲思和經歷,變成了一個生命宣言。這個生命宣言的主旨,就是做一個有良知的行動者。他提出的行動是重大行動,他提出的良知是普遍良知,兩方面都巍然挺拔。

王陽明講的既不是哲學,也不是成功學,而是有關如何做人的宣言。王陽明的人生宣言一共三條。

第一,心即是理。

在王陽明看來,天下一切道理,只有透過我們的心,發自我們的心,依憑我們的心,才能站得住。如果沒有一顆強大包容的心,那麼任何理都是空理虛理,不能為我所用。如果理在心外,我們要逐一領教物理,學理,地理,生理,兵理,文理,短短一生怎能輪的過來。怎能成就王陽明這樣沒有進過任何專業學校卻能事事精通的全才?

第二,致良知。

良知是人之為人與生俱來的道德意識,不學不思就已存在。良知表現為一種直覺的是非判斷,以及由此產生的好惡之心。有良知的正人君子遇到困難不會怨天尤人,而是覺得自己致良知的功夫尚未抵達。

第三,知行合一。

王陽明認為,知和行並不存在彼此對立的關係,而是合為一體,不可割裂。我們經常聽人說,我知道事情該怎麼辦,只是行不通。其實行不通就證明你不知道該怎麼辦,還是“不知”。因此,能不能行得通才是判斷“知否”的基本標準。王陽明在別人看來根本辦不成的情況下辦成那麼多事,就是不受預定的“知”所束縛,只把眼睛盯住“行”的前沿,“行”的狀態。他認為,“行”才是唯一的發言者。

餘秋雨曾經斬釘截鐵的告誡他的學生們,千萬不要聽那些所謂“文藝評論家”的隻言片語。他又質詢那些“文藝評論家”,你們從來連一篇小說都沒有寫過,一篇散文也沒有寫過,一首詩也沒有寫過,何以侃侃而談創作?想要問津文藝,還是先創作幾首短詩吧。

最後餘秋雨總結,如何成為一個正人君子?那便是像王陽明一樣,有個明確主體:我的內心,我的良知,我的行動。三者組成一箇中心課題:我該如何度過短暫的人生?王陽明不僅提出了問題,而且提供了答案,不能不讓人心動。

與諸君共勉。

所有這些“君子之道”,都寫在餘秋雨先生的《中國文化必修課》裡。

餘秋雨先生是中華文化的守護者和踐行者。三十年前,他出版《文化苦旅》,風行至今;二十年前,他走遍全國,尋找中華文化之根,寫下《山河之書》,洛陽紙貴;現在,他用一年時間全面科普中國傳統文化,收聽人數突破6000萬。閱讀本書,相當於選修六門大學專題文化課程,閱讀十本20萬字的文化專著,領略30個光耀千年的美學奇蹟,掌握100個破解文化基因的關鍵詞。

這套《中國文化必修課》是餘秋雨晚年集大成之作,譬若生薑,老而彌辣,想要領略中國傳統文化和餘秋雨博深學問的朋友趕緊入手一套吧,點選下方連結即可直接購買。

TAG: 君子王陽明餘秋雨正人君子羞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