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會有那種“主動羞恥感”?

為什麼你會有那種“主動羞恥感”?

這次想跟大家探討的話題是“主動羞恥感”。

就是對於很多人來說,他們一主動就會有一種強烈的羞恥感。比如說,對喜歡的女孩子表白,他們會覺得特別不好意思;比如說,有的人在冷戰的時候主動跟對方說話,會有很強的羞恥感。比如說,有的人在陌生的地方不認識路,然後想問一問路人哪條路怎麼走會有不好意思。比如說,在某一個很火的飯店裡,沒有位了,想要跟人家拼桌會有羞恥感。比如我們在親密關係中,我們對另外一個人主動說話的時候也會有羞恥感。就是很多時候我們總喜歡被動地等待別人來對我做一點什麼,反正主動就會顯得不好意思。

為什麼你會有那種“主動羞恥感”?

對於這些人、對於這些部分來說,都會有人覺得這是羞恥的,那麼為什麼會有人對主動有羞恥感的?

其實他們羞恥的不是主動,往往羞恥的是需求。

你比如說我們想罵一個人的時候,很少會有羞恥感,而且會忍不住的主動要去罵。當我們在路上看到一個人有困難的時候,需要我們去幫助他,這時候我們也很少會不好意思去幫助他。比如說你看著別人在忙,你不好意思的時候,你就會主動過去問:誒,有什麼我可以幫忙的嗎?比如說你想要去幫人解決困難的時候,這時候你都會較少的羞恥,甚至不會有羞恥心,飄飄蕩蕩的,所以

其實我們在主動付出的時候是不會有羞恥的。我們在表達需求的時候才是羞恥的

所以,

其實不一定是主動羞恥感,而是需求的羞恥感

。只不過我們表達需求的時候,都要以一種主動的方式才能表達出需求來。我們為什麼會有需求羞恥呢?

因為需求可能會被拒絕,我們接受不了別人對我們的一些拒絕。

其實比拒絕更讓我們體驗到羞恥的是我們在被拒絕後的那種幻想,他說我不值得、我不夠好、他不愛我之類的一些想法會讓我們體驗到羞恥、焦慮。

你比如說為什麼會對喜歡的人表白會體驗到不好意思呢?因為我們內心深處會覺得他太好了,我配不上她。當我們向她表白的時候,實際上是想說你能不能也喜歡一下我?我很喜歡你,我好需要你也喜歡一下我呀,我好需要你看見我的存在呀。

所以我們就會體驗到羞恥,心懷生疑問,我們就會感受到焦慮。但是對於我們明顯感覺到不如自己的人表白的時候,就是比那些平庸的人、比我們差的人表白的時候,我們就不會有這種羞恥感,因為我覺得我比你好,我還向你表白,那我們就會有很強的指導感。所以是我們對於在我們心裡相當完美、很優秀的那些人表白的時候,我們才體驗到了羞恥,因為我們不值得得到他們的迴應。

你比如說當我們在冷戰的時候,跟一個人主動去搭話,會感受到羞恥,這種羞恥感就是我居然需要得到你的迴應和關注,你都那麼氣我了,你都那麼對不起我了,你那麼傷害我了~我居然還對你有需要。

我主動跟你說話的意思就是我在承認了我的需要,我承認了我很需要你,那麼這種對於需要的承認就會讓我們體驗到羞恥感。

你再比如說我們不好意思問路,不好意思問路,為什麼有羞恥感呢?就是我們內在會有一個擔憂,這個是當我問他路的時候,他們會怎麼對待我呢?他會不會拒絕我呢?其實我們會對問路的人有一個需求,就是你可不可以善良的、耐心的、熱心的、不會不耐煩的告訴我答案,

其實當我們在問路的時候,我們那一刻是期待他人給予我們願意的、平等的、積極的迴應。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的是講這麼一個故事。說的是在一個吃自助餐的時候,所有的雞蛋被另外一些姑娘拿走了,拿了有五六十個雞蛋吧,然後晚去的人雞蛋沒有了,晚去的人看了拿走雞蛋的姑娘特別生氣,你怎麼能把雞蛋都拿走了呢?然後這個媽媽就帶著她的小孩去問別人要雞蛋,去跟別的姑娘說這邊的雞蛋沒有了哦,我們沒吃到,你可不可以把你的雞蛋分給我們幾個呢?我覺得這個動作真的很偉大,就是可能很多人做不出來,就是你看到自助餐的雞蛋被別人拿走了,然後你再去問她要幾個過來。

我們之所以覺得很困難,是因為我們已經假設了對面拿走雞蛋的這些姑娘可能會對我們有意見,說關你什麼事我願意,我能吃這麼多

我們擔心自己的需求會被否定,我們擔心自己的需求會被評判、會被看不起,所以我們會有羞恥感。

所以

其實真正讓我們羞恥的不僅僅是需求,而是我們的需求會被別人評判,會被真看不起,會被別人嫌棄。

當我們有這樣一種印象的時候,我們就會對主動表達需求有羞恥感了。如果我們願意根深蒂固地相信我的需求是會被善意地對待的,那麼我們被拒絕了也沒什麼關係,我們依然保持自尊,覺得很放得住,所以這完全是我們的一個投射。

我們把別人對待我們的需求防禦性地理解為別人會惡意地對待,那我們不僅要去思考,就是有需求為什麼會是這麼羞恥的一件事情呢?

我們對另外一個人有需求,怎麼就這麼羞恥呢?

其實就是你潛意識裡覺得自己是不配被問的,你不配被別人善良對待。這種經驗可能從嬰兒的出生的時候開始就產生了

,就是當小孩子哭的時候,然後他是在表達一種需求,因為嬰兒沒有語言的能力,他表達需求的方式就是哭啊、哭,然後當他用哭來表達需求的時候,他會得到媽媽什麼樣的迴應呢?

這個媽媽是耐心的、善良的、帶著愛的去問寶寶怎麼了,她就會用一種善意的眼神傳遞出來,你有需求是可以的。

但是

當這個媽媽自己很煩、很不耐煩、很忙很累、很焦躁、很委屈、很抑鬱的時候,她就沒有耐心去理解孩子用哭表達需求,她只會感覺到嬰兒的哭對自己是一種打擾,所以她就會有一種責怪攻擊出來,就是我已經這麼煩了,你為什麼還要給我添麻煩?你為什麼還要打擾我?為什麼還要對我有需求?她就會有一種攻擊的眼神傳遞回去,然後

嬰兒就開始內化了:哦我有需求是可恥的,我有需求是會被暴力對待的,我有需求是會被攻擊的。

單純的嬰兒期的創傷會造成一點需求羞恥感,但這不足夠,然後隨著嬰兒長大一點點,他又會再一次面臨被拒絕的風險。你知道小孩子長到兩三歲、三四歲、四五歲的時候,它剛剛發展出去。語言能力來,不是很成熟,他是沒有辦法很清晰、很主動地表達自己的需求的。

為什麼你會有那種“主動羞恥感”?

當一個人語言不夠去表達自己的時候,他就會用動作去表達。嬰兒不會說:媽媽,我想吃這個糖,他會直接去拿。你知道三到五歲,然後五歲左右這種小孩,他想他到鄰居家、親戚家看中一塊糖的時候,他會直接去拿。然後媽媽不會識別到他想吃糖這個需求,那麼只會體驗到你這是非常不禮貌的一個動作,然後媽媽就會直接禁止他說不許拿、放下;然後小孩子這時候想玩一些玩具呀,想去一些地方呀,都會造成媽媽的一些禁止,它就會體驗到有需求是會被禁止被攻擊的。小孩子再長大一些,六七歲、七八歲的時候,他就會開始超級期待某一個玩具。他會向爸爸、媽媽表達需求,我想要某一個玩具,我想要某一件衣服。因為隔壁的王同學、李同學、張同學、趙同學他們都有啊,我也很想要。然後媽媽、爸爸可能就會說我們傢什麼情況你不知道嗎?爸爸媽媽供養你已經多麼的不容易了,你還有這麼多的要求。

其實爸爸、媽媽他們不僅會拒絕,還會告訴他們有這個需求是不對的。然後這時候的小孩子還有很多的需求,他們會表達他們會想要看電視不停下,他們很想要出去玩。他們有的人會去表達,媽媽,我可以看一會兒電視嗎?有的人會看起來不停下,那麼我可以多打一會兒遊戲、玩一會兒手機嗎?

很少有人其實也有人能夠這麼主動去表達,但是更多的人他們是用行為去表達了。這時候爸爸、媽媽他們可能會用一個憤怒的眼神告訴他們,你有這些需求是不對的,你應該沒有需求的,乖乖的在那兒。

所以從嬰兒開始到小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每當他們嘗試著主動表達自己一點點需求的時候,然後。不僅會遭到否定,更會告訴他們你有這需求是可恥的。就是爸爸、媽媽會去評判他們的這些需求,不會善待他們的這些需求。

然後

小孩在長大的過程中就會內化了,我是不可能被善待的,如果我需要別人,我就會被嘲笑、就會被批評、就會被冷漠、就會被打擊,總之沒有人善待我。所以其實每一個主動羞恥、需求羞恥的人,他們小時候都很難被善待過,他們沒有被善待的經驗,所以他們也不願意相信是有人願意善待它的。

那麼,我說並不意味著媽媽要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需求,一定要照顧他們的需求,而是幫助小孩子更好的去處理這個需求。處理這個需求的方式不一定是要去滿足他,也不一定是拒絕他,也不一定是告訴他你不該有這個需求,而是可以很好地去處理這個需求。

為什麼你會有那種“主動羞恥感”?

怎麼處理呢?這裡有三步比較好的處理方式。其實一個比較好的媽媽,她會透過這三步去處理孩子的需求。

第一步就是識別

,就是媽媽會去問小孩子,你是不是很想要這個?

那個先去共情、先去識別

。當小孩子在鄰居家想拿走一塊糖的時候。媽媽先去問你是不是很喜歡這塊糖?你是不是很想吃這塊糖?當小孩子想打遊戲、看電視、看手機的時候,你可以去識別你現在是不是很想要玩手機?是不是很想玩哪款遊戲?當小孩子想出去玩的時候,你可以去識別他這個需求,告訴他你是不是很想要去找誰、誰誰跟誰出去玩,這時候小孩子就被理解到了,他就被供請到、被安撫到了,因為他的需求被媽媽看到了,

你知道你的需求被別人看到之後是一種什麼感覺嗎?

你想要,但是你沒有能力表達出來,然後有人替你說出來了,那是非常有愛、非常溫暖的一種感覺

。他還沒有滿足你呢,他只是替你把你的需求說出來了而已,就已經足夠我那裡了。媽媽要做的

第二步就是向小孩子去做一個解釋,那為什麼我們現在不能滿足你?

你現在拿走這塊糖是非常不禮貌的一個動作喲。媽媽現在不給你買這個玩具,是因為媽媽暫時沒有錢,是因為媽媽覺得這個東西會影響你的學習,媽媽怕你的眼睛受到傷害,媽媽覺得看完電視了時間已經很長了,需要休息一下了,所以你需要向他解釋你為什麼不能滿足他,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告訴他不可以。解釋就是當別人拒絕我們的時候,其實不會真正的傷害我,真正帶給我們傷害的是別人的冷漠。

如果拒絕我們的人願意多一個解釋,告訴我們他為什麼要拒絕我們的時候,我們內心會好受很多。我們成人的經驗是這樣的,其實對於小孩子來說,他的經驗是這樣的。

第三步就是你要告訴他,雖然現在不可以滿足,但是你哪些時候可以得到,

在以後、未來哪一個時間段內你就可以得到了。比如說他喜歡這塊糖,你可告訴他回家以後媽媽給你買。比如說他想打遊戲、看電視,你可以告訴他,休息兩個小時之後你就可以繼續看了喲。或者是你做完作業之後就可以看了喲,就是你告訴他什麼時候是可以的,給他建立一個希望,不至於讓他現在絕望裡。所以這三步就可以既不滿足孩子的需求,又不會給他帶來傷害。

第一步:你是不是有這個需求。第二步就是給他解釋為什麼現在不能。第三步就是給他希望,告訴他你什麼時候可以擁有。

就是對我們成人來說,當一個人拒絕你的需求的時候哦。他告訴你一個新的方案,告訴你什麼時候你可以達到,你做了什麼就可以得到,其實是對我們一個極大的安慰。所以當媽媽跟小孩子反饋完這三步之後,小孩子的內在就會形成這樣一個信念,我此刻沒有滿足,但是我是值得的,此刻我沒有得到。但我相信當我實現某個條件之後、當我做出相應調整之後、當我做出努力之後、當我付出相應的代價之後,我就可以得到了。所以這個就建立起來他以後希望的一個品質,讓他知道他可以為得到自己的東西做一些努力。

為什麼你會有那種“主動羞恥感”?

這是我們前面講的那個故事,自助餐的故事。另外一個姑娘把所有雞蛋都拿走了,我們會有一個幻想性的需求,就是他把雞蛋分一點給我們,多好呀,這是我們的一個需求。然後我們知道為了滿足這個需求,我們就需要做出一點點的努力來,這一點努力就是去跟她商量。這個的培養就來自於媽媽小時候願意給我們這種培養,告訴我們做哪些可以達到我們想要的。所以這時候小孩子形成了暫時沒有而已,但我是值得的,條件成熟了我一定能夠獲得它。那麼這個就是延遲滿足的訓練,就是告訴他下載沒有,但是以後當我們主動做出一些努力。相信之後就會有的。那麼這種延遲滿足的訓練也會讓小孩子長大後變成一個陽光、開朗、自信、主動、熱情、積極、並且容易成功的這樣一個人。因為他不以自己的需求為恥,他敢於去找方法、找策略去實現自己的需求。

所以對我們來說也是一樣的,就是當我們長大以後,我們需要問自己,當我羞恥的時候,那麼我要問自己,此刻我的需求是什麼?我對別人有著一個什麼樣的期待,有著一個什麼樣的需求?第二,我做什麼可以得到這個需求。可以讓別人為我做出一點滿足。第三,你要去相信其實別人也是願意善待你的。這就是我們這一次跟大家分享的主動羞恥感。

為什麼你會有那種“主動羞恥感”?

為什麼你會有那種“主動羞恥感”?

為什麼你會有那種“主動羞恥感”?

TAG: 需求我們羞恥感媽媽羞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