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寬不如心寬,命好不如心好!心安身自在,心寬福自來!

路寬不如心寬,命好不如心好!心安身自在,心寬福自來!

《菜根譚》中曾有言:“歲月本長,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寬,而鄙者自隘。”

人生本是悠長的,但是忙碌的人卻覺得短促;天地本是寬廣的,但是狹隘的人卻自尋煩惱。人生苦短,何必為難自己。

有句話說得很好:“身安,不如心安;路寬,不如心寬。”心若天高雲淡,人生才會晴空萬里。

心安,即歸處

路寬不如心寬,命好不如心好!心安身自在,心寬福自來!

古人常說,心安,即歸處。我們如何能心安呢?

莊子有曰:“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那些內心乾淨得就像鏡子一樣的人,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役,為人清白坦蕩。如此,自然少了庸人自擾的煩惱,活得自在,過得心安。

古語有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因為心動,萬物才會動;因為心動,才會生出許多煩惱。所謂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很喜歡錢鍾書說過的一段話: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假使你覺得快活,並非全因為澡洗得乾淨,花開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為你心上沒有掛礙。

是的,萬物皆空無,一切唯心造。

有句詩是這樣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唯有懂得放下雜念,才能自在坦然。心中無掛礙,人乃有所安。人若心安,即有歸處。

心寬,路自寬

路寬不如心寬,命好不如心好!心安身自在,心寬福自來!

心若計較,處處都有怨言;心若放寬,時時都是春天。心寬似海,人生才得以風平浪靜。

宋朝有一位叫呂蒙正的人,正中進士沒幾年就當上了參知政事。他上任時,很多人都不服他,經常有人在背後說三道四。

有一次,一名官員隔著簾子,指著他對別人說道:“就他這點資歷也配當此要職?”

呂蒙正裝作什麼都沒聽見的樣子,穿過簾子,從他們身邊越了過去。隨行的同僚為他鳴不平,正要上前去檢視剛才說此話的是何人,卻被呂蒙正阻止了。

他說:“如果知道了是誰,便會為此耿耿於懷,何必呢?再說他只是說一說,對我來說並沒有損失啊。”

此事被傳揚開來,人們紛紛誇讚呂蒙正寬宏大氣。正是因為有著這般的寬容大度,呂蒙正輔佐太宗鞏固了宋初的統治,成為一代名相。

很喜歡雨果曾說的一段話:

“這世上最遼闊的是大海,比大海更遼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遼闊的是人的胸懷。”

人生不過短短几十年,計較多了,快樂就少了,何必太執著?

有道是,心寬一寸,路寬一丈。心窄的人,路越走越窄;唯有把心放寬,路才會越走越寬。心若放寬,人生自會豁然開朗。

心安身自在,心寬福自來

路寬不如心寬,命好不如心好!心安身自在,心寬福自來!

我們的悲傷、憂慮和痛苦,都是由我們自己引起的。

誠然如此,生活中的大多數不愉快,都是我們自己在為難自己。有道是,有心者,有所累;無心者,無所謂。

事實上,生活總充滿著不安和困苦,沒有誰的人生能是一帆風順的。讓人感到不知所措的事情數不勝數,你越在意,反而會滋生更多的煩惱,擾亂我們的身心。

20世紀以來,環保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重要瓶頸。道教作為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歷來十分重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老子想爾注》提出了“守中和之道”、“衝氣以為和”、“和則相生”等理論。“中和”之氣具有“調和萬物”的功能,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長的重要基礎。可以說,“道”的本性就是“中和”的,是自然和諧的,只有天地自然的和諧,才會有萬物的生長和成熟。“中和之道”是道教追求和諧生命、和諧自然的重要思想資源。

從“中和之道”的和諧思想出發,道教的生態和諧理論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準則,反映了道教道法自然的生態倫理、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和合共生的生態建設。

道法自然:中和之道的生態倫理

“中和之道”體現了道教“道法自然”的和諧生態倫理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的,以“無為”為法則。道化生萬物,皆自然無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約。

“道生萬物”的生態倫理。道教認為,天地萬物都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萬物都按照“道”賦予它們的秉性而存在,有自然生存、發展的權利,人類沒有權利去破壞它們。人類對待萬物的態度應該如葛洪《抱朴子內篇》中所稱的“任物自然”,即遵循客觀規律,與一切外物和諧共生,以獲得人與自然在整體上的和諧。

“道通萬物”的生態倫理。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應該互相尊重、和諧共處,自然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道教還認為,道化生萬物,但人是道的“中和”之氣所化生的,是萬物之中最有靈氣和智慧的生物。因此,人居於“萬物之師長”的位置,為“理萬物之長”。也就是說,人負有管理和愛護萬物的職責,人的行為要符合“天道”,人應該“助天生物”、“助地養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使自身與自然更加和諧。

“道貴中和”的生態倫理。道教從“道法自然”的整體出發,十分重視人對環境的依賴關係。道教認為,維護整個自然界的和諧與安寧,是人類本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前提。要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就要確保天地的平安。“道貴中和”,就是說人類社會與自然要維持一種和諧的平衡。《太平經》強調人類若想長久安寧,就必須使自身賴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諧安寧。為此,人類就要認識自然規律,並按照自然規律去辦事,這樣才能真正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天人合一:中和之道的生態智慧

道經稱:“天地合和,萬物萌芽”,“天地不和,陰陽失度”,體現了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相互感應、相互影響的。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太平經》認為,太陽、太陰、中和三氣和諧而化生萬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太陽、太陰、中和三氣缺一不可。只有陰陽二氣相互和諧產生“中和”之氣,並共同生養萬物,才能有自然界的太平。《太平經》還進一步指出,人是自然萬物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中和”之氣所生,即是說,天、地、人同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有著共生共榮的關係,因此必須要互相尊重、和諧共處。

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智慧。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共生共存的,自然環境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所謂“天地不和,陰陽錯謬,災及萬民”,就是說自然生態失衡將直接影響到人類世界的生存。這種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智慧幾乎貫穿在道教思想的各個方面,如在自身修煉方面,道教所強調的是自身的和諧,追求的則是與道合真、長生久視。再如,歷代道教徒都能自覺綠化造林,美化道教建築的周邊環境,道觀內外的蒼松翠柏、綠樹成蔭,正是道教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的具體體現。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智慧。現代環境科學告訴我們:大自然具有一定的整體相關性,即自然宇宙間沒有孤立發生的現象,一切都處在相反相成、相生相剋、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係中。人與自然也是整體關聯的,因此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就是人類社會的必然選擇。道教並不反對“人化”的自然,但是主張人改造自然應受道德的約束,應對環境採取保護措施,以謙下的精神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既然人與天地萬物共存於同一個地球之中,又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共同體,那麼人作為萬物之靈,就有責任和義務協調、關照人與宇宙、天地、自然萬物之間的關係。

和合共生:中和之道的生態建設

人類歷史發展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人類在享有對自然的權利的同時,應承擔起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去年召開的生態文明貴陽會議發表的“2010年貴陽共識”明確提出,“綠色發展與應對氣候變化,是當前國際社會面臨的重大機遇和挑戰,也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重要內容”。

道教從“中和之道”的思想出發,進一步闡述了人與自然“和合共生”的生態倫理。《太平經》指出,人和自然萬物的生命都有存在的權利,這就是“天地之大德”。“和合共生”就是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這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一個基本準則,也是現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當今的中國道教界,正在積極闡發和弘揚道教的生態智慧,踐行著“和合共生”的中和之道,以全面推進自然生態環境的建設。

積極倡導生態保護,著力推進生態道觀建設。道教崇尚自然,歷來就十分注重對環境的保護。早在1993年中國道教協會召開的全國道教界愛國愛教先進表彰會上,就積極鼓勵全國道教徒“植樹造林、美化環境”,並對“植樹護林先進個人”進行了表彰。1995年,中國道教協會參加了在英國召開的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會議,發表了《中國道教關於生態環境保護的宣言》,並正式加入了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聯合會。此後,我國道教界積極行動起來,開展了全面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道觀的建設工程,取得了顯著成績。

一是倡導植樹造林,建立中國道教生態林建設基地。中國道教協會於2003年初向全國道教界發出倡議,計劃在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建立“中國道教生態林建設基地”。目前,“基地”已基本完成了植樹造林任務,對民勤縣的防沙治沙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是提出“生態道觀”理念,舉辦道教宮觀生態保護論壇。生態道觀就是強調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以實現道教所追求的人間仙境。2006年,第一次中國道教生態保護教育工作間(中國道教宮觀生態保護論壇前身)召開,透過的《秦嶺宣言》提出了致力於營建環境友好型道教宮觀的奮鬥目標。2007年,第二次中國道教生態保護教育工作間舉行,提出了7項具體任務,如將宮觀的土地使用和管理納入區域生態保護規劃之中等。2008年,第三次中國道教宮觀生態保護論壇召開,“生態道觀”專案得到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關注,也得到了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基金會的支援。論壇釋出了《生態道觀茅山宣言》,要求各地道觀“建立健全生態保護和宣傳教育的規章制度,大幅度提升住觀道眾的生態環保意識,最大限度地採用節能技術和材料,形成與周邊自然環境和社群人群相協調的良性生態圈”。這使營建生態道觀的活動走向更為廣闊的空間,為道教參與環境保護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徑。

積極開展環保規劃,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009年,中國道教協會形成了《中國道教界保護環境的8年規劃(2010-2017)綱要意見》,向各地省(市)級道教協會下發。《綱要意見》要求各地方道協、宮觀進行認真學習,貫徹落實,將宮觀的生態保護納入建立和諧宮觀的目標中,為建設生態道觀、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新的貢獻。《綱要意見》的主要內容包括:開展生態環保教育,提高環保意識;在資源使用中實現生態效益最大化,如合理規劃建築設施,倡導文明敬香,最大限度地保護道教宮觀周邊的水資源等;把環保意識和行動落實到生活起居中,如倡導道教節儉的生活方式,提倡符合環保要求的養生健身方式等;充分利用各種形式和途徑宣傳環保,如倡議在所有道教節日和大型宗教活動中,都要突出生態保護宣傳內容等。

積極宣傳環保理念,著力推進生態和諧建設。在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筆者認為必須要注重“三個保護”的真正落實。即是說,在強調以人為本的同時,要注重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在強調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要注重對生態文明的保護;在強調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時,要注重對自然生態和諧的保護。

在現代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筆者認為要堅持實現“四個觀念”的根本轉變。即是說,要實現自然觀念的根本轉變,懂得尊重和保護自然;要實現價值觀念的根本轉變,用人類社會應有的道德倫理去約束無限消費的慾望;要實現倫理觀念的根本轉變,把倫理的指向擴大到人與自然的關係,尊重自然、愛護環境;要實現生產觀念的根本轉變,人類應在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和博愛萬物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使人類與自然萬物在高度和諧統一中相互轉換物質和能量,最終實現人類與整個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發展。

在自然環境保護的責任意識方面,筆者認為要堅持“四項措施”的全面實施。即是說,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社會法制建設,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加強社會責任意識和個人自覺意識。

綜上所述,道教的“中和之道”倡導的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中和之道的生態和諧理論,強調人與自然和合共生的生存之道,要求人類社會始終要遵循“道法自然”的生態倫理,遵循“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道教的這種生態文明思想,正是人類社會必須要大力提倡和加以推廣的。特別是對於現代生態和諧建設,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推進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和指導意義。

就像手握一把沙,握得越緊,流失得越快。其實,這個世界就像一面鏡子。我們能看到怎麼樣的世界,都是我們的內心“選擇”讓我們看到的樣子。

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方寸,指的是我們的內心;這世間的一切福報,全和自己的內心相關,心有,則一切有。

很多事情,不必太在意,煩惱憂愁終成往事,煩惱三千,不如淡然一笑。

很贊同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心中不覺苦,世間哪還有大苦;心中無掛牽,世間哪來的羈絆。

正所謂,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你若心安,無人可恨;你若心寬,無事可擾。心安,心寬,人生才會安定,福德才會深厚。

有句話說得好:“好心態,是一個人生存和心靈狀態的密碼,掌握它,培育它,開發它,成功和幸福就會不請自來。” 心安身自在,心寬福自來。

路寬不如心寬,命好不如心好!心安身自在,心寬福自來!

隨喜轉發功德無量!福慧增長吉祥安康!

動動手指轉發、點贊、收藏和留言都是善緣!

惟願眾生,得聞正法,萬罪冰消,善芽增長!

惟願眾生,得聞正法,永斷得迷,常修正道!

惟願眾生,得聞正法,不落邪見,法輪常轉!

祖師言:

“心存邪僻,任爾燒香無點益;

持身正大,見我不拜又何妨”

TAG: 生態道教和諧人與自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