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起源・國家起源與民族文化傳統

文明起源・國家起源與民族文化傳統

鎏金銅走龍

唐高10。8釐米、長18釐米、重260克

1979年陝西省西安市出土

陝西省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藏

龍的形象在中國起源很早,但究其造型不外分蛇身和獸身兩種。這是一條獸身龍,唐代的龍有祈願甘霖等吉祥寓意,其表現手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愈顯精緻、威武和尊容。

《國家起源與民族文化傳統(提綱)》

蘇秉琦《華人·龍的傳人·中國人》第132~134頁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年作者指出:國史的核心問題:一是國家起源(即文明起源);二是民族文化傳統。我國的國家起源問題可以概括為:發展階段的三部曲和發展模式的三型別。發展階段的三部曲是:古國、方國到帝國。發展模式的三型別是:(A)原生型。分佈於北方,其起點最早(距今6000~5000年),典型遺存是紅山文化的壇、廟、冢(古國),夏家店(下層)文化(約距今4000年)的原始長城等(方國),以及兩千年前的秦長城東端山海關內外、綏中與北戴河之間的“碣石宮”等遺蹟和遺物(帝國)。在三種模式中最具典型意義。(B)次生型。分佈於中原地區,起點晚於前者(距今5000~4000年)。以洪水期及治水事業為特徵,以傳說《五帝本紀》中的堯舜禹為其歷史背景。典型遺址是山西襄汾陶寺,其他有關的重要遺址以陝西武功滸西莊、趙家來等為代表(古國)。下接夏商周秦,年代為距今4000年至2000年間。他們的始祖都自稱是源於洪水期並與治水事業有關,各有自己的開國史。其中以秦最具典型性,自襄公(古國)、繆公(方國)到始皇帝(帝國)三部曲。史籍記載與考古資料對應清楚。(C)續生型。秦漢統一帝國解體後的一二千年間,是北方草原民族大遷徙、大融合的時代。清朝的開國史繼承了鮮卑、契丹等北方草原民族的事業,從古國、方國到帝國,最具重要意義的是,結束了自秦漢統一中華以來,以築長城、設重防,把草原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對立起來的格局,徹底地、一勞永逸地解決了。承德避暑山莊是一處人類歷史上最了不起的紀念碑,為長城史劃了一個大句號。

民族文化傳統問題,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項:(1)超百萬年的文化傳統根系,典型遺址材料如河北陽原泥河灣東谷坨遺址、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洞、直至泥河灣虎頭梁(萬年前)的舊石器晚期遺存。(2)上萬年的文明啟步。“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兵器、禮器是它們的物化標誌,玉器是絕不亞於青銅器的禮器。八千年前的玉器出土地已發現多處,它們的源始應不下萬年,它們的形制,有的直接延續到商周。(3)國家起源的三種模式涵蓋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歷史。

文明起源・國家起源與民族文化傳統

文明起源・國家起源與民族文化傳統

《中國上古奴隸制方國探幽》

劉式今―《中國文物報》1994年1月30日第3版

作者透過分析中國史前時期龍山時代的河南輝縣孟莊、淮陽平糧臺,山東章丘城子崖、壽光邊線王等城址,遼寧咯左東山嘴、牛河梁遺址及其附近的多處積石冢,以及浙江良渚文化大型史前遺址群,並和古代希臘的奴隸制城邦比較後,認為古代希臘的奴隸制城邦與中國上古的奴隸制方國具體的歷史狀況和政治內涵雖不盡相同,但二者在人類發展軌道上所處的座標位置應是相當的,其社會制度也應是相似的。根據考古發現,中國上古的奴隸制方國,大約分佈於黃河中游、黃河下游、遼西地區及長江下游四個主要區域,每個奴隸制方國又各有自己的族屬,代表著獨特的文化內涵或系統。其考古學年代處在龍山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時期,時代為距今5000年至4000年之間。

文明起源・國家起源與民族文化傳統

文字來源《中國文明起源研究要覽》P116,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編

圖片及其說明來源於《文明》雜誌2004年第5期

TAG: 文化起源奴隸制4000古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