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園和老師

動物園和老師

年前陪兒子逛書店,偶然看到了一本又小又薄的書,書名叫《動物園裡的生死告白》,作者是阿部弘士,我從沒聽說過。但翻開作者簡介,只掃了一眼,竟激動的忍不住嘴角上揚。簡介中說阿部弘士目前專注於繪本創作,但他曾經“在旭山市旭山動物園供職二十五年,作為飼養員接觸過許多動物”。還真的有動物飼養員寫的書啊!捧著這本意外的驚喜,那感覺說是如獲至寶也毫不誇張。究竟為什麼對動物飼養員那麼感興趣?這還要從很久之前說起。

結婚之前,我跟當時的男朋友(現在的老公)時不時會去動物園逛逛。選一個工作日,動物園裡除了動物和工作人員,基本沒什麼遊人,如同逛公園一般,挺愜意。去的次數多了,不光看動物,慢慢對飼養員產生了興趣。或者說,是對這個職業產生了興趣。我是一個老師,我的工作物件是人,很多很多不同的人。而動物飼養員的工作物件是動物。比起人,動物可單純多了。如此一想,竟暗暗有些羨慕動物飼養員的工作。

但這種羨慕並不是絕對的羨慕,因為雖然認為和人一起工作更加複雜,但剛剛成為老師的我正是滿腔熱情,而且對自己和人打交道的能力無比自信,深信做老師是再適合我不過的工作了。另外,我還得承認,這種羨慕一開始源自部分的無知,除了工作環境舒適以及負責把動物餵飽,我其實並不清楚動物飼養員的具體工作都有哪些,因為從小到大我從來沒有養過任何動物。

這本《動物園裡的生死告白》讓我對動物飼養員的工作有了更多的瞭解,其實他們的工作並不是看上去那麼簡單。他們需要了解各種動物的生活習性,要細心謹慎有責任感,不然就會有生命危險;他們會渴望成為猛獸飼養員,雖然危險,但這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職業榮譽;他們可以挑選自己最喜歡的動物負責飼養,日復一日培養出難以割捨的情感,但也會經歷更多的生老病死。

除了對動物飼養員工作的瑣碎描述,書中有一段故事讓我印象深刻:一隻狼爸爸在狼媽媽死後便因為痛苦身體每況愈下,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天負責飼養他的飼養員出差了,而他一直等到了飼養員回來,見了最後一面才安心離去。而這個小故事也正是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對這份工作整體印象的落點:飼養員和動物之間的情感聯結。其實不僅這一個故事,在作者看似不經意的敘述中,時不時都能感受到這一點。這也使得我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慢慢將書中不認識的飼養員的影像和在現實中認識的飼養員重疊在了一起。

不過說認識其實也不準確,因為我認識他們,但他們不認識我。有了孩子之後,逛動物園更成了家常便飯,而動物園也一直與時俱進不斷地發展。從一開始的鐵籠子到現在提倡的動物福利,從娛樂性的動物表演到更順應動物本性的行為展示,飼養員也隨之從幕後走到了臺前。我最熟悉的飼養員是廣州飛鳥樂園裡負責河馬的一個年輕小哥哥。每次去看河馬,都能聽到他講的故事,比如河馬外婆昨天跟別的河馬打架了什麼的,而且每次看到水裡的河馬只要聽到小哥哥喊自己的名字就會乖乖上岸來,總覺得這小哥哥是不是有什麼魔法,又會不禁感慨於他和河馬之間的親密關係。除了這位小哥哥,還有一位小姐姐飼養員也讓我印象深刻。她面板很黑,可能是因為長期的戶外工作。她負責一隻名叫達達的陸龜,到固定的科普時間,她會一邊拿胡蘿蔔喂達達一邊介紹關於陸龜的知識,從她和達達的互動能明顯看出,達達有多喜歡多依賴她。

我女兒最喜歡跟我玩的一個遊戲就是讓我扮演飼養員小姐姐而她來扮演達達。而每每這時,我會不禁想起自己很久之前對於動物飼養員這份工作萌生的那份羨慕。如果說最初的羨慕是源自於無知和盲目,那麼現在這份羨慕變得越來越實在。

和動物園的發展方向相反,作為一個老師,我時不時會產生一種逆向而行的心理落差。我是一個公共課老師,這麼多年教過的學生也有幾千人了。從最初每個學期三個班每個班每週兩次課一教一年,到現在每個學期六個班每個班每週一次課每學期換不同的班,學生越來越如流水一般在我面前一晃而過。以前我可以記得所有學生的名字,我們之間有著人這種動物應有的“行為展示”——互動以及情感。而現在別說記得他們的名字了,每次走進教室,我感覺自己就是那隻被裝回籠子裡的動物,只是外面的圍觀人群換了一撥又一撥,我連他們的臉孔都很難記得住。而且每次聽到那悠揚的上課鈴,不知為何腦子裡總會想起一個聲音:請開始你的表演!

我的工作物件是人,人比動物複雜,但我的工作卻變得越來越簡單。

記得有一次帶女兒在動物園喂長頸鹿,需要買專門的樹葉。飼養員小姐姐不停地用大喇叭提醒遊客,不能亂撿其他的樹葉投餵,因為可能上面有農藥殘留,長頸鹿會吃壞肚子,可是依然有些不守規矩的人。小姐姐有些氣急敗壞地說:不是自己家養的鹿還真不心疼啊!我忍不住多看了她幾眼。

那一刻,我好像明白了,我越來越喜歡動物園,可能就是想感受一下飼養員和動物之間的複雜,來彌補一下我和人之間的簡單吧!

TAG: 飼養員動物動物園河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