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東籬”是什麼意思?

“東籬”從字面上來講,就是東邊的籬笆。但是經常讀詩的人都知道,在詩歌裡這是一個有特指的詞語——那是菊花盛開的地方。在詩歌中,“東籬”基本就等同於“菊花”。所謂的“東籬把酒黃昏後”,就是說黃昏時分在菊花叢邊喝酒。“東籬”是如何跟菊花緊密聯絡在一起的?這涉及到詩歌意象的固化問題。

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東籬”是什麼意思?

溯源:採菊東籬下

“東籬”第一次出現在隱逸大師陶淵明的筆下: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是一首表達隱逸情懷的詩歌。詩人說,自己住在車馬喧譁的人間,卻感受不到絲毫的喧鬧。為什麼呢?那是因為自己心存遠離塵世之念,無論在哪裡都跟住在窮鄉僻壤一樣。這就是所謂的“大隱隱於市”了。接下來詩人就描寫了自己隱逸生活中見到的寧靜閒適的景象:在東籬下采著菊花,悠閒地看著南山;山色在傍晚時分顯得更加美好,飛鳥們結伴而回。這景象讓詩人領悟到了返璞歸真的道理,只是難以用語言表達出來,可謂是“得意忘言”。

在這首詩當中,“東籬”還是東邊的籬笆,只是詩人已經將它和“菊花”緊密地聯絡了起來。詩人於東籬之下采菊,顯而易見,東籬就是一個長滿菊花的地方。這首詩寫得如此自然渾樸,倍受人們喜愛,模仿便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尤其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讀起來如此悠閒,如此自在,如此有味的句子,更是人們模仿的重點。長時間的模仿就形成了一種傳統,“東籬”這個詞作為特定意象就固定了下來。

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東籬”是什麼意思?

東籬黃花

積澱:意象的固化

陶淵明第一次使用“東籬”時,他萬萬想不到自己這個普普通通的詞,竟成了後世人們競相模仿的物件。他也萬萬沒想到,自己會被認為是隱逸正宗,因為自己喜歡菊花,菊花也就被染上了隱逸的氣息。宋代的周敦頤敢在《愛蓮說》中寫“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沒有陶淵明是不行的。“東籬”與“菊花”一起,就這樣有了隱士風度,經常出現在詩人的筆端,被用來抒發著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們的相似情懷。

“東籬”這個詞在唐代就已經有人用來特指栽種菊花的地方,如“初唐四傑”的楊炯,在他的《庭菊賦》中就寫過“憑南軒以長嘯,坐東籬而盈把”的句子。“盈把”就是滿把。那麼“坐東籬”最後手中滿把的是什麼呢?作者省略掉沒說,但看文章題目“庭菊賦”就能知道,這滿把的肯定是菊花。從這裡可以看出,從陶淵明公元417年寫下《飲酒(其五)》,到公元682年楊炯寫下《庭菊賦》這兩百多年間,“東籬”作為一個意象已經固化下來;至少在唐初,人們潛意識中就會認為“東籬”就是栽植菊花的地方,所以楊炯才敢在寫菊花的文章裡,敢省略掉菊花字樣,只保留“東籬”二字。

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東籬”是什麼意思?

影響:園名與人名

唐代之後,“東籬”就更不用說了,一提到它人們自然就想到了菊花。甚至宋代的陸游,專門開闢了一塊地方,起名叫作“東籬”,種植各種花草。他有一首詩《讀呂舍人詩追次其韻》,寫道:

少壯如昨日,忽已及耄期。

舊友散莫收,亦復少新知。

言歸鏡湖上,日日醉東籬。

自笑如寒蠂,裴回殘菊枝。

詩中講自己“歸鏡湖”,“醉東籬”,說的就是自己被罷免官職後的隱居生活。“鏡湖”用的是賀知章的典故。據《新唐書》記載,賀知章晚年上疏請求回家當道士,玄宗就下詔賜他鑑湖(鏡湖)一角作為修道之地,後來就用“歸鏡湖”表達棄官歸隱的意思。因為是隱居,陸游便自然而然想到了“東籬”,不僅詩歌中寫,還把“東籬”變成了現實。他在這首詩中自注:“ 東籬 ,予小圃名。”他還專門寫過一篇文章《東籬記》來記載這件事:“ 放翁告歸之三年,闢舍東茀地,南北七十五尺,東西或十有八尺而贏,或十有三尺而縮。插竹為籬,如其地之數……名之曰‘東籬’。”雖然說將這個花園取名為“東籬”,更多原因是它在房子的東面,又“插竹為籬”,但受到陶淵明“東籬”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不然就不會在寫完“醉東籬”後說自己“如寒蝶”,徘徊在“殘菊枝”之間了。

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東籬”是什麼意思?

陸游雕塑

元代的馬致遠是一位有名的雜劇作家,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馬致遠寫的那首《天淨沙·秋思》想必不少人都知道。他給自己取了一個號就叫“東籬”,這跟他晚年的隱居生活有密切關係。經過了半世蹉跎的馬致遠明白了“西村最好幽棲”(《哨遍·半世逢場作戲》)的道理,晚年在杭州開始隱居。因為元代作家的資料很少,很難知道這個號是不是晚年隱居時才起的,但“東籬”跟隱居之間的關係卻是顯而易見的。

像“東籬”這樣的意象有很多,讀詩的朋友們不可不察其來源,明確其所指,否則誤解詩意,就難以領會詩歌精髓,而悟不了暢讀的樂趣。

TAG: 東籬菊花隱逸鏡湖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