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穎講詩經 | 第34講_風雅中國,源自《詩經》

冬穎講詩經 | 第34講_風雅中國,源自《詩經》

福利

冬穎講詩經 | 第34講_風雅中國,源自《詩經》

風雅中國,源自《詩經》

冬穎講詩經 | 第34講_風雅中國,源自《詩經》

“風雅”這個美好而豐富的詞彙,源自《詩經》,與《詩經》的分類有著直接關係。《詩經》 305 篇分風、雅、頌三類:風是經過樂官加工的,帶有各地風俗色彩的民間歌謠;雅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浸潤著濃厚的禮儀元素;頌則是具有史詩性質的氣魄宏大的民族頌歌。其中,尤其是“風”和“雅”與人民生活更貼近,表現出強烈的關注社會現實的熱情和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在歷史上引起了無數人的喜愛和共鳴。

中國文學史中有個概念叫“風雅精神”,一言以蔽之:就是《詩經》“風”和“雅”中的現實主義精神。

冬穎講詩經 | 第34講_風雅中國,源自《詩經》

《詩經》這種“風雅精神”影響了後代詩歌,漢樂府的緣事抒情,杜甫、白居易詩的關注現實人生等等,都是這種精神的直接繼承,他們言百姓言、道百姓事,體現了中國文人的良知。在儒家“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序次中,《詩經》居於首位。在個體層面,“風雅”表現為士人文質彬彬的君子之風,是人們推崇和追慕的氣質風度;在社會層面,又因為《詩經》集中反映了以周禮為導向的和諧、文明、有序的社會生活,“風雅精神”也就和古代中國的倫理道德建設廣泛關聯,關乎家國天下的風尚再造。“風雅精神”也就從一個詩學概念,逐漸推及士人典雅審美習慣的培養和道德節操的培育,並關乎中國文明。

冬穎講詩經 | 第34講_風雅中國,源自《詩經》

可以說,《詩經》的“風雅精神”滋潤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又經過了歷史上無數精彩心靈的熔鑄而變得更加豐富、博大。所以,親近《詩經》、瞭解“風雅精神”,也就成為今天的我們溯源中華文明的一條必經之路。

經典是常在常新的。但經典的生命只有以文化示範的形式,體現並融入當代生活中,才有實際意義。自《詩經》時代流傳至今的“風雅”精神,是一種尊崇禮儀、遵奉文明的積極行動。我們今天提倡的“美麗中國”建設,不應僅指自然界的山川秀美,同時也應包括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風雅精神。《詩經》是風雅中國的鄉音,“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這些古老文字並沒有在歲月風塵裡發黃,其所表述的情感依然在今天的生活中盛開如花。在這一點上來說,我們與《詩經》之間雖有近三千年的時間阻隔,卻是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在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今天,從誦讀《詩經》開始,共同建設風雅中國。

冬穎講詩經 | 第34講_風雅中國,源自《詩經》

冬穎講詩經 | 第34講_風雅中國,源自《詩經》

本期嘉賓:劉冬穎教授

黑龍江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古詩詞吟唱的傳播與推廣,出版《詩經八堂課》等22部著作;主持國家藝術基金專案“古典詩詞吟唱的新媒體傳播”。

冬穎講詩經 | 第34講_風雅中國,源自《詩經》

溫馨提示:《每日解讀詩詞》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網際網路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

TAG: 詩經風雅精神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