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將“閒語”為閒語,往往事從閒語生

莫將“閒語”為閒語,往往事從閒語生

活動現場,十餘位參與者站成一排。

他們用棉花堵上耳朵,

只有在示意後才逐一摘下,

向下一位傳遞自己聽到的話:

-“山上有小老虎”

-“山上有小腦斧”

……

-“三桑有削腦斧”

-“誰?有什麼斧???”

莫將“閒語”為閒語,往往事從閒語生

因個人口音、經驗判斷等等因素,在轉述的過程中話語會漸漸偏離原意。而這裡的“小腦斧”也完全可能是生活中隨口一提的玩笑或是隨手評論或轉發的訊息。

這些不經意的小閒話在經過口口相傳之後,卻可能成為傷害他人的利刃,本期講堂,就來聊聊“閒話”。

閒話的力量

網路時代,微信、微博、臉書、Ins等社交平臺賦予了人們充分的自由來行使自己的話語權,而言論的自由也為“閒話”帶來了廣闊的生長空間。

於是,有部分人開始肆無忌憚的談論別人的隱私、對別人評頭論足,一旦不合心意,就開始出口成髒,成了所謂的“鍵盤俠”;

莫將“閒語”為閒語,往往事從閒語生

還有一些人,會站在自身的角度,根據自己的經歷對他人發出“矯情、太年輕、一看就沒經歷過生活”等等評論,殊不知這些隨口而出的話語、這些無心之言卻可能傷害他人。

當讀到下面這些話語時,你是否也像他們一樣會嗤笑一聲,覺得又是哪個小孩在無病呻吟?

莫將“閒語”為閒語,往往事從閒語生

莫將“閒語”為閒語,往往事從閒語生

“我帶上面具,

然後再也摘不下來了,

這就是我初中的磕磕絆絆”

莫將“閒語”為閒語,往往事從閒語生

“沒吃晚飯加班都一點到家,

整個人都是暈的,

好希望現在有個人

可以看穿我的內心,明白我的感受

不離不棄的陪伴我”

莫將“閒語”為閒語,往往事從閒語生

“我經常連哭幾個小時,

哭到手腳發麻

又有時候像沒事人一樣

我不想上課,不想見室友,

我害怕學校,我好想休學”

可當被告知這些留言者身患抑鬱症,已經絕望自殺時,他們全都錯愕、失語,陷入沉思——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抑鬱症患者的微博”,“vid”:“z08492jrjat”,“img”:“http://puui。qpic。cn/vpic/0/z08492jrjat。png/0”,“desc”:“”})

點選播放,瞭解詳情

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生活中、網路上,我們很難得知他人的真實境地,那些有意彰顯資歷或是無心的閒話與嗤笑可能可以為自己帶來空虛且短暫的歡樂,卻也可能為他人帶來摧折生機的苦痛。

其實早在紙媒時代,閒話的力量早已顯露端倪。中國第一代女星阮玲玉,就是因為某小報對她本人的私生活妄加揣測,導致輿論譁然,不堪重負的她吞藥結束了生命。

話“犯戒”嗎?

佛教向來重視對自身身、語、意三業的觀照與自省,在三業之中,口業恰恰是日常最需要我們守護的,如《無量壽經》在勸勉我們善護三業時,就把口業擺在第一,頭一句話就是告訴我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莫將“閒語”為閒語,往往事從閒語生

而口業的守護不光是不說假話、不譏諷他人的過錯,也包含了不挑撥離間、不說閒話等方方面面。關於守護口業,一行禪師曾如是開示:

“認識到

由說話心不在焉和沒有傾聽能力所造成的痛苦

,我發誓修習愛語和傾聽,給他人帶來幸福和快樂,從而減輕他們的苦惱。

明瞭

語言可以創造幸福或製造痛苦

,我發誓學習講實語,講能夠激發人的自信、給人帶來快樂和希望的話。

決心不傳播不確定的訊息、不批評或譴責我沒有把握的事情,避免講會導致分裂或不和的話,或會導致家庭、團體破裂的話。

我將盡一切努力來調解和平息所有的矛盾,無論是多麼微小的矛盾。”

網路賦予了我們自由言論的權力,但在享有權利的同時,我們也需要對自己的言論負責。

然而善護口業並非一蹴而就,長期的習慣總是令我們下意識脫口而出,因此覺明妙行菩薩便給了佛弟子們一條建議:

“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

編輯 | 遠山

圖片 | 網路

責編 | 明月

莫將“閒語”為閒語,往往事從閒語生

莫將“閒語”為閒語,往往事從閒語生

莫將“閒語”為閒語,往往事從閒語生

TAG: 他人閒話口業話語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