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允平《菩薩蠻》致敬詩經《蒹葭》,有美一人,蒹葭雪霜

“銀城遠枕清江曲。汀洲老盡蒹葭綠。

君上木蘭舟。妾愁雙鳳樓。

角聲何處發。月浸溪橋雪。

獨自倚闌看。風飄襟袖寒。”宋朝陳允平《菩薩蠻·銀城遠枕清江曲》

陳允平《菩薩蠻》致敬詩經《蒹葭》,有美一人,蒹葭雪霜

寫冬天的詩詞較少,冬天往往單調蕭瑟。該怎麼來形容冬天呢?天寒地凍,萬木蕭條,萬物冬藏。人們因為體感視覺的原因也往往感到沉悶,相思雖濃,但能寄託的較少,無非白雪梅花。

雖然仲冬有佳節冬至,人間的熱鬧往往群居聚集,遠離親人的人則蕭索悲懷。所以點亮視覺的景色也少,點亮視覺的詩句也少。梅花詩詞雖多,但是冬至梅花含苞未放,詩詠已成濫觴,但這首陳允平的詩詞,卻是冬天詩詞裡的清新別緻,因為他寫了別人所不到之處。

他寫了蒹葭。

陳允平《菩薩蠻》致敬詩經《蒹葭》,有美一人,蒹葭雪霜

“銀城遠枕清江曲,汀洲老盡蒹葭綠。”

這是寫的在城市郊區送別的場景,而且這是在郊區的高樓上,可以看到城池是在江水曲折的地方,視野開闊。

清江水緩緩遠去,在曲折的地方,還有蒹葭或者蘆葦。

這句詩很有意思,這個蒹葭綠該作如何解讀?

第一種解釋是,那水邊的蒹葭已經老了,那綠色的蒹葭也已經黃了,不復蒼翠優美的姿態。

但是蒹葭自秋天開始就已經變黃,此是冬天,老的蒹葭根本看不到綠色,甚至老綠色。

第二種解釋,那就是冬天,仲冬,新生的蒹葭蘆葦已經長了出來。

為什麼這麼說呢,仲冬十一月是蒹葭之月,雖然從氣候上說是冬天,但是最早感知春天的蒹葭已經出水,雖然稚嫩,但絕對清新。當代的人不以水路作為出行的首選,但在古代,水運是重要的交通方式,在冬天裡,最容易看到的,就是不斷衰敗又不斷初生的新蘆葦。

陳允平《菩薩蠻》致敬詩經《蒹葭》,有美一人,蒹葭雪霜

所以這句詩的亮點在於綠。

陳允平是詞作大家,他的每個字是推敲了的。他的詞適合慢讀。如果你第一遍讀出的是蒹葭沒有了綠色,但是你再讀幾遍,你會分明發現,這裡的綠就是寫的新生之綠。

因為他的景色是為人物服務的。

我們知道最著名的《詩經。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落腳是如同蒹葭一樣的人物。

那麼陳允平也是為了引出一位水邊的美女,那水中新生的蘆葦更合適少艾的在冬天送別的佳人,她是那麼清新,卻要面對蒼茫的遠別。蒼茫煙水一抹輕綠,更合適這位美女,而且致敬了詩經蒹葭也拓展了詩經蒹葭,因為詩經裡 蒹葭是秋天的蘆葦,而他寫的是冬天,極致寒冷裡的蘆葦和美人。

陳允平《菩薩蠻》致敬詩經《蒹葭》,有美一人,蒹葭雪霜

“君上木蘭舟。妾愁雙鳳樓。”

這一句點明瞭離別,男子愛人已經踏上船遠去,而女子獨自一個人守著曾經美好的愛之樓。

“角聲何處發。月浸溪橋雪。”

這一句很耐讀,角聲是邊城日暮的號角聲,那麼這句很巧妙點出離別的地方恰恰不安穩,是邊城或者孤城,也就是說女子和男子分別的地方,可能兵荒馬亂,而男子所要去的地方,通常更是危險。古代詩詞當中,以女子在安穩之境擔心遠人的居多,但這種以流離之境寫流離之別的很少。

這恰恰折射了是不穩定的亂世飄搖的心情。而這位女子的狀態就像是冬天裡出水的蘆葦,風霜寒冷。她看見月亮光照在了積雪的溪邊橋上,點出了這就是冬天。

陳允平《菩薩蠻》致敬詩經《蒹葭》,有美一人,蒹葭雪霜

“獨自倚闌看。風飄襟袖寒。”

新綠的蒹葭在水中,如同女子的青春,少艾的女子在高樓,四面北風,吹動她的衣袖。如此寒夜,她在牽掛遠行的情郎,但這種狀態更是一種身世之涼。

這是冬天,這是比詩經蒹葭更冷的冬天,這位女子的相思和狀態,也就更值得人同情。

但是為什麼這首詞仍舊有一種讓人冰雪之中覺得清麗和堅毅的感覺呢?這就是這首詞的詞眼”綠“。

蒹葭再怎麼柔韌,再怎麼風雪霜寒,它仍舊站在最冷的水中,它不逃避,也無處能躲,就以這樣的青春,在冰雪裡守望一個可能永遠也回不來的人。這個女子分明知道自己的存在,就是男子心中的綠色和春天。她願意為他站成水中最冷的蒹葭。

無論這首詞是真的寫亂世中堅貞的女子,還是寫陳允平自己的故國之思,都是以詩經蒹葭作為神韻,寫出了極寒狀態下的一種蒹葭伊人之美,有美一人,蒹葭雪霜,帶著青春,帶著堅守,帶著犧牲和信念,帶著永恆的相思。

陳允平《菩薩蠻》致敬詩經《蒹葭》,有美一人,蒹葭雪霜

回到蒹葭,其實我很佩服陳允平寫冬天的蘆葦,雖然仲冬被稱為蒹葭之月,但是少有人做如此清新的讚美。

我也是無意發現水邊的蘆葦已經長出最動人清新的綠色,才發現,冬天裡原來從來就有著不滅的綠色和美,如同相思不絕,如同春意長在。

你也去水邊看看,還有哪些冬天都不枯萎的花草,如同鏡子照應著我們的生命和心情?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網路。

TAG: 冬天蘆葦陳允平女子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