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這首詩說出了真相

讀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人,就有可能知道《歸去來辭》,就知道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他在彭澤剛當上縣令,只當了八十多天,就辭職不幹了。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這首詩說出了真相

因為上面來了督郵,他來巡視督查。督郵是郡太守底下的一個小官吏,有點狐假虎威,裝腔作勢。如果不好好接待,他回去打個小報告,陶淵明還吃不了兜著走。

如果穿戴好官服,束好綬帶,點頭哈腰地逢迎,再加上酒食相陪。督郵回去給太守彙報,美言幾句,說不準就有擢升的機會。所以工作做得怎麼樣,督郵一張嘴很重要。

但是陶淵明看不慣,他就不願意去俯首帖耳地逢迎。當時的縣令俸祿是每月五斗米,他說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個官不當了,於是包好官服和大印,並同辭職信一起交給了督郵帶給太守。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這首詩說出了真相

我們都知道陶淵明此時心情很輕鬆,因為古語說得有,無官一身輕。確實是這樣,他寫的《歸去來辭》就記載了他解印歸田回老家的心情,“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多麼愜意,他終於遂了多年的心願了。

他回到老家喝酒賦詩撫琴,那琴沒有琴絃,就是表達個心情。他扛著鋤頭下地除草種豆子,他還在房屋旁邊用樹木紮了一個籬笆,種了一些蔬菜和菊花,閒暇時還提著籃子到東籬採菊。

他是最早寫那麼多酒詩的人。興趣來了就喝酒,他把醉醺醺時的感想和認識記錄下來,就形成了這組《飲酒》詩。這組詩是隨感錄,一共二十首。我們今天就來欣賞其中的第五首。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這首詩說出了真相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詩的開頭兩句是說,把房屋建造在人多的地方,但是又感覺不到那種車水馬龍嘈雜喧囂的聲音。“結廬”就是建造住宅,就是居住。“人境”就是塵世、人世間。

三四句接著一問一答,給出了答案。為什麼能夠做到這樣呢?那是因為心裡平靜了,無慾無求,脫離了世俗的束縛,再也不去關心那些名利榮辱,所以人就好像居住在偏僻的地方一樣。“爾”是如此、這樣。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這首詩說出了真相

五六兩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說自己沒有了官場的壓力,去掉了偽裝,自由自在地生活,迴歸到了人的本性。提著籃子在東籬下采摘菊花,抬起頭來,眼光無意間與南山相遇。“悠然”指閒適淡泊無拘束的樣子。

七八兩句接著第六句寫南山傍晚時分的景色,山間雲霧繚繞,外出活動的飛鳥都結伴回來。它們早出晚歸,忙忙碌碌,只有這片山林才是最後的歸宿。“相與還”就是結伴而歸,一起回到山林裡去。

最後“此中有真意”兩句,是說大自然這樣美好的景象,它也蘊含著我們人生的意趣和真正意義。這種真意就是脫離塵俗、歸隱田園,過悠閒自在的生活,但是當要去分辨清楚時,還真的用語言不好表達。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這首詩說出了真相

陶淵明為什麼不為五斗米折腰,要辭官回家呢?詩中雖然沒有明說,但是每一句又都是答案。開頭的“車馬喧”指什麼?它就是指的名利場,指當時的社會現象,官場險惡,人心叵測。

詩中的“東籬”“南山”又是指的什麼,實際上就是脫離了骯髒世俗的理想之境,就像桃花源一樣,是詩人所要尋找、所要歸隱的山水田園。詩人就像那些“相與還”的飛鳥一樣,這裡也是他最後的歸宿。

總之詩人之所以不為五斗米折腰,是他厭倦了官場的爾虞我詐、你爭我奪、互相傾軋,他要回歸到自食其力、悠閒淡泊的山水田園生活上來,過一種安靜的日子,在平淡的大自然裡終老。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這首詩說出了真相

陶淵明在《歸去來辭》裡面說,“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和這首詩裡的“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都是表達的同一個意思。那就是詩人迷途知返,辭官歸隱已決,對世俗不再留戀。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關注讀書工

讀書點亮生活。讀經典

讀唐詩宋詞,讀紅樓夢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TAG: 東籬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南山相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