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于丹之後,又一位國學大師被趕下臺,網友質疑:她也配叫大師?

一個“好人”,只要做了一件壞事,就會被千夫所指;而一個“壞人”,只要做了一件好事,就能被歌功頌德。

《百家講壇》讓很多大師一夜成名,也讓某些大師,因為某個小“汙點”,跌落神壇,比如被稱作“小於丹”的蒙曼。

繼于丹之後,又一位國學大師被趕下臺,網友質疑:她也配叫大師?

蒙曼是誰?

蒙曼,1975年出生於河北的一個書香世家裡。她的父母都是老師,且酷愛讀書:一半的工資都是用來買書,光是書架就有二十來個。在家庭氛圍的影響,蒙曼培養了良好的閱讀習慣。

七八歲起,蒙曼就愛上了閱讀,尤其偏愛歷史。每天做完作業,她都要看2小時的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文學長期的潛移默化下,蒙曼打下了紮實的文學功底。

一個愛讀書的人,學習成績自然不會差,尤其在語文和歷史方面,蒙曼具有突出的優勢。1992年,蒙曼就因為學科優勢突出,直接被保送到了,中央民族大學的歷史系。

繼于丹之後,又一位國學大師被趕下臺,網友質疑:她也配叫大師?

1996年,本科畢業之後,蒙曼又被保送本校研究生。1999年,研究生畢業後,蒙曼又考入了北京大學歷史系,攻讀中國古代史專業。2002年,完成學業,她獲得了歷史學博士學位。

2002年博士畢業後至今,蒙曼都在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任教。直到2007年,受邀成為《百家講壇》主講人:向天下人講解武則天的生平,蒙曼才真正走進觀眾的視野。

也正是在《百家講壇》的精彩講解,讓她名噪一時,她也因此受邀成為許多節目的嘉賓,比如《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等。

然而“人紅是非多”,話說多了,難免會犯錯。正是因為她在《中國詩詞大會》上,對《憫農》錯誤的講解,讓她跌落了神壇,網友也紛紛質疑,她的專業水準。

繼于丹之後,又一位國學大師被趕下臺,網友質疑:她也配叫大師?

如此優秀的蒙曼,為什麼會被趕下臺?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但凡在農村生活過的人,一看這句詩,就是知道是描述:中午時分,農民頂著烈日,在田間地頭除草,揮汗如雨的景象。可蒙曼竟解讀成了“播種”。

因此就有很多網友,紛紛質疑蒙曼的學識。有網友質疑:這麼一目瞭然的詩,她一個歷史學博士,竟然能解讀成“播種”,難道她沒有一點常識?這樣的人,也配稱為“大師”?

在這次“翻車”事件之前,就有學者,曾對蒙曼的詩詞水平提出質疑。他就是:北大詩歌研究所的特約研究員孫紹振,他說:蒙曼畢竟是歷史學博士,難免對詩詞存在一定的誤解。

繼于丹之後,又一位國學大師被趕下臺,網友質疑:她也配叫大師?

他舉出了這2個例子:

一是對“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解讀:學界主流的解讀,認為這句詩描述的是“物是人非、時過境遷的滄桑悲涼”,而蒙曼的解讀是“富貴之象、和美之景。”

二是:蒙曼對“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的解讀:是“火辣辣的,連火鍋的味道都出來了。”然而孫紹振指正道:杜甫看到春雨來臨,萬物復甦,傳達的是喜悅之情,而非“火辣辣”的味道。

繼于丹之後,又一位國學大師被趕下臺,網友質疑:她也配叫大師?

人們對蒙曼的質疑,是否合理?

“術業有專攻”,簡單來說就是:專業的事情,要找專業的人做。蒙曼主要研究領域是歷史,並不是詩詞歌賦。雖說文史不分家,但讓一個歷史學博士,去解讀詩詞,誰能保證百分百不犯錯?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道錯了,改正錯誤,不就好了?為什麼總是“抓著小尾巴”不放,為什麼不多看看別人身上的“優點”、“閃光點”?老是盯著“缺點”,能學到什麼嗎?

蒙曼確實犯了錯,但因為這點錯,就全盤否定她,是否合理呢?我覺得:她犯的錯,就像一件白襯衫上的一點小墨跡,所以請多點包容,畢竟“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繼于丹之後,又一位國學大師被趕下臺,網友質疑:她也配叫大師?

小結

在《百家講壇》的29位主講人裡,女性只有3位:于丹、蒙曼和隋麗娟,由此可以看出:男女其實並不平等。據不太正經的資料表明:在頂層管理中,女性的比例不足5%。

在中國一提起成功的女企業家,你能想到誰?是不是隻有董明珠?要是提起成功的男企業家,你能想到誰?馬雲、王石、雷軍……,你是不是能夠隨口給出一堆答案?

我們一直提倡“男女平等”,只是現實生活中,男女真正平等了嗎?透過“于丹”和“小於丹”的跌落,“男女平等”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我們思考,難道不是嗎?

TAG: 蒙曼解讀百家講壇詩詞歷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