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是大智慧大慈悲

《佛遺教經》雲:“能行忍辱者,名為大力人”,能忍辱者有大智慧,以柔克剛,最具大力,如水最柔,不為一切的剛強刀斧所傷,且能洗淨一切不潔的東西。能忍的人,不但不為一切惡境所轉,且能感化轉移一切的惡境。

《阿含經》中說:“若人有大力,能忍無力者,此力為第一,於忍中最上;愚者謂於力,此力非為力,如法忍力者,此力不可阻”。在佛法中,忍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是生忍,就是為了生存,必須忍受生活中的各種酸甜苦辣、飢渴苦樂。不能忍耐,就不具備生活的條件。

第二是法忍,是對心理上所產生的貪、嗔、痴、我見,能自制,能自我疏通、自我調適,也就是明白因緣,通達事理。

第三是無生法忍,是“忍而不忍”的最高境界。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是個平等美好的世界,要能隨處隨緣地覺悟到無生之理,所以忍就是能認清世出世間的真相,而施以因應之道,這是一種無上的智慧。

忍辱是大智慧大慈悲

忍是一種力量、一種智慧、一種擔當。能忍才能化除一切問題,所以人在修行,第一需要學習的就是能忍。

在佛陀教義裡,忍耐並非懦弱、壓抑,而是蘊含著識實相、敢承擔、解眾生苦難的大智大勇大慈悲。佛教的忍是心安穩,受他人的侮辱惱害,而不生嗔心,或自身遇苦而不動心,證悟真理,心安住於理上。

菩薩六度中的忍辱,就是要忍受不管來自什麼方面,對自己造成心理、生理上的種種痛苦、種種侮辱,包括不發怒,不結怨,心裡沒有惡意。如果失去了忍的功夫,就可能“一念嗔心起,燒盡功德林”。《入菩薩行論》雲:“罪惡莫過嗔,難行莫勝忍,故應以眾理,努力修安忍。”在世間也有“忍字頭上一把刀”的說法。

佛教的忍辱,是建立在大智慧、大悲心的思想基礎上,以無我觀、因緣觀、慈悲觀作為基本觀點。

忍辱是大智慧大慈悲

首先,是如何去除我執。《金剛經》上說:“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既沒有我,沒有人,也沒有別人罵我、打我這件事。這樣才能了生死,出輪迴。否則,就被我執障礙住了。如果真正能離開我相,認識到確實無我,我只是四大的假合,地、火、水、風四大元素和合而來的軀殼,能夠認識無我,當然就無人,也就沒有罵我、打我、侮辱我這些事了,就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果有我相,遇到問題,就會結怨結仇。

本師釋迦牟尼佛過去世時曾為一外道仙人,名忍力,他發願永遠不對任何眾生生嗔恨心。當時有一魔王為摧毀忍力的安忍之法,就幻化出專門毀壞別人安忍功德的一千人,用咒語詛咒忍力,用妄語肆意對忍力橫加誹謗,還在大庭廣眾之中用常人難以啟齒之言詞羞辱他。這些人還於忍力行、住、坐、臥之時加害於他,如此等非理之行竟持續長達八萬四千年之久。

當仙人前往城市之時,這些惡性眾生竟用糞澆灑在仙人頭上、所捧缽盂中以及衣服上,還用掃帚猛擊其頭部,但他根本沒有生起絲毫的嗔恨心與報復之意。不管別人如何待他,他從未想過以牙還牙,從未怒目相向,從未惡口相加,甚至諸如“我到底做錯何事”之類言詞都未曾說過。並且心中暗自發願:為難以調伏之眾生利益,我誓修無上菩提,一定要首先度化此等眾生。“怨親平等”,真正懂得怨與親是相互轉化的,就不會與他人結怨結仇。

忍辱是大智慧大慈悲

其次,一切事物,一切人際關係都是因緣關係。因果貫通三世、人人生活在因果業力的牽引中,只是因為凡夫沒有開悟,所以不知道。有一副對聯運用佛教三世因果的觀點,來說明家庭成員關係:

夫妻應前緣,是善緣?是惡緣?有緣方配;

兒女皆宿債,或討債,或還債,無債不來。

明白了因緣果報的道理,學會用因緣觀看待問題,就能接受一切,就會接受惡報,惡報受盡,災難消除,這就是“受苦了苦”。

忍辱是大智慧大慈悲

還有,以慈悲心忍辱。佛陀降伏醉象的故事,說明了如何以慈悲對待仇恨。當時,提婆達多想害佛陀,便買了幾隻象,把他們灌醉,看到佛陀和阿難尊者走過來,他便在醉象的屁股上猛刺幾刀,頓時,醉象向佛陀猛撲過去。佛陀見象衝來,以同體大悲之心伸出手來,醉象馬上跪伏在地。佛陀走過去撫摩大象的頭頂,對阿難尊者說:“

我們只能用悲心對待仇恨,絕不能用憎恨心去對待

。”這一教導,體現了佛教的同體大悲精神,明白了這一點,才能忍受一切,接受一切。由此,才能修忍辱波羅蜜,達到三輪體空,才能了生死,出輪迴,成佛度生。

編輯:行之

TAG: 忍辱佛陀一切因緣能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