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金剛經》:何謂“忍辱波羅密”?

《頌金剛經》:何謂“忍辱波羅密”?

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中有一段提到忍辱波羅密:

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肢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所謂“波羅密”,大家都知道是“渡到彼岸”的意思。所以忍辱波羅密,可以理解為:以忍辱作為修行而自渡彼岸。然而,這個“忍”字容易使人們產生誤解。

人們常說的“忍”字頭上一把刀,咬牙切齒地忍耐,是情勢不利時的無奈選擇。是自保的方式,是待時而動、蓄勢而發的韜光養晦。這是機巧權術,並不是智慧。這樣的“忍”,必定是一種煎熬,“

應生嗔恨

”。長期如此,難免心理扭曲。

《頌金剛經》:何謂“忍辱波羅密”?

這裡所說的“忍辱波羅密”,乃是化解,是把自我霽月光風地與宇宙天地,自然大道融為一體。“四相”皆離,沒有主客之分別心。所以,從日常一般意義上去理解,不能得其真實的義理。在這裡釋迦牟尼明確提示:“

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

所以,“忍辱”只是借用人們日常通俗的語言表達。“忍”是行動的表現形式;“辱”是人們日常的一種心理體驗。此處“忍辱”不應該作這樣的理解。在此,“忍辱波羅密”應當作為一個固定的佛家表達方式來理解。代表著修行六度之一種。佈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智慧,前五度都以智慧為根基,就是所謂“第一波羅密”——“般若波羅密”。

所謂“智慧”,即是“般若”。乃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即無“我執”,也就是文字中一再強調的離“四相”。得此境界,自然沒有“辱”這一分別相,也就無需“忍”。“忍辱”也就不是“忍辱”,不過是稱之為“忍辱”而已。

《頌金剛經》:何謂“忍辱波羅密”?

在文字中,佛佗舉了一個在我們看來比較極端的例子:“

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節節肢解。

”這給我們的情感衝擊比較震撼,令普通人很難想象。也許,正是藉此人人所賴以生存的肉身被肢解,這樣極端的事例,來闡釋“無我”的義理。既然“無我”,便無所謂“肢解”,也無所謂“忍辱”,自然不生“嗔恨”。

這一切都自然而然,沒有人為強迫,或自我壓抑。前面已經幾次三番地說:“

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用以佈施

”,所得福德沒有福德性,雖然很多,終有緣盡而滅的時候。這是因為,此佈施並不是“佈施波羅密”,而是人為刻意,以得福德為目的的有相佈施。這正可以作為“忍辱波羅密”的一個反證。

TAG: 忍辱波羅佈施肢解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