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漢簡牘帛書看當代隸書創作

從秦漢簡牘帛書看當代隸書創作

從秦漢簡牘帛書看當代隸書創作

——在全國簡帛論壇上的發言

鄭培亮

尊敬的各位嘉賓、同道:

大家下午好!

從前天來到長沙,先是觀看了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作品展湖南展區的楷書、隸書作品,其中作者們的取法包含秦漢簡牘、漢碑、清隸等等。今天上午我們欣賞了古代簡牘帛書的筆精墨妙,無論是裡耶、張家山、睡虎地,還是楚帛書、馬王堆、居延漢簡,琳琅滿目,風格各異,件件精品,樣樣獨到,令人驚歎不已。剛才又聽了陳松長、張德芳先生的講座,對於簡帛書有了清晰完整的認識。可以說,這兩天,把秦漢一直到2019年中國古今隸書都看完了。

從秦漢簡牘帛書看當代隸書創作

對於當代每一位喜愛簡牘帛書的人來說,臨摹與創作的過程漫長而又複雜,面對的問題可能都是一樣的:如何準確、全面、深刻的理解秦漢風骨,如何熟練、正確、靈活的掌握戰國秦漢隸變時期文字發展規律,如何從技術層面傳承、闡釋、運用簡牘帛書的筆法。我學習簡牘也有很多年了,今天看了湖南省博物館的古代簡牘帛書,驚歎讚賞之餘,我一直在反思,我會寫隸書嗎?我也是書法家?自己的作品,形狀像簡牘,十個字有八個要查字典,我覺得自己不能算是稱職的書法家。我是書手?簡牘上有書手某某某,很顯然,書手的功力我也達不到。我只好把自己列入書法工作者或書法愛好者。

限於時間,我把第三個問題,即技術方面的問題,結合個人學習的體會,與大家交流,請各位指正。

從秦漢簡牘帛書看當代隸書創作

一是成長的煩惱。古代簡牘帛書字如粟米,很小,也有大的,大個的拿到今天,也是小東西。古代的東西啥都小,字小,毛筆小,簡牘小,不像現在動不動就是四尺整張,六尺八尺丈二。現在我們把隸書寫得很大,國展的作品大家看到了,視覺效果很震撼,如果秦漢時期的書吏看到這些作品肯定嚇一大跳。秦漢簡牘帛書風格很多樣,一般秦簡寫得茁實、飽滿、粗壯、憨厚,漢簡波磔飛揚,左右背分,抑揚頓挫,瑰麗奇偉。我們今天的簡牘隸書伴隨著考古新發現和簡牘資料的日益豐富,在表現手段上比前人肯定有了很大進步,也湧現了一些寫簡帛的書家。但人們似乎還不滿意,有的人批評說,現在的簡牘隸書要麼像大頭兒子小頭爸爸,要麼像大尾巴狼,傻傻的,憨憨的,美其名曰:呆萌。什麼原因呢?我感覺可能是把古代作品簡單放大了。就像一個孩子一樣,從小長到大,每個階段都有成長的煩惱,這些煩惱都解決掉了,這個孩子也就成人了。但如果養了個兒子,爹孃不管,校門不進,不讀書,不歷練,不教育,只管可勁兒吃喝拉撒,長到十八歲了,個頭上是成年人,一張嘴就知道是個傻兒子。這個比喻不一定很恰當,但把那麼小的簡牘帛書簡單放大,速度、角度、使轉、提按、輕重、入筆收筆,大字小字的寫法肯定都不一樣,不提煉,不加工,不改造,不充實,寫出來的肯定裝傻犯嗲。漢隸以後有清隸,說明清隸在歷史上站得住腳,清代隸書家師法漢碑,但沒有哪一個人的作品像漢碑,用筆與漢人大不一樣,筆墨裡面蘊含的是秦漢風骨,外表全是清人的狀貌和氣息。我們今天守著浩如煙海的秦漢簡牘帛書,能否從中寫出今天的隸書?寫出今天的氣度和氣象?光把簡牘帛書寫成傻大個肯定是不行的。

從秦漢簡牘帛書看當代隸書創作

二是關係不到位。現在學術界把簡牘學與碑學、帖學鼎足而立,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說,分型別有他的依據和道理,這裡不探討這些問題。但對於我們學習隸書的人來說,就沒有必要把碑、帖、簡牘分得那麼清楚,你是寫漢碑的,我是寫簡牘的,井水不犯河水,實際上井水與河水的水脈可能是連通的。就像一個人,正面去看,他就是簡牘墨跡的鮮活亮麗,背面去看,那就是碑刻拓片的模模糊糊斑駁陸離,但他仍舊是一個人,只是角度不同,效果不一。我們往往把各種關係二元對立,冷戰思維,較真,鑽牛角尖。《禮器碑》的碑陽那是經典的漢碑吧?背陰就是典型的簡牘寫法。

從秦漢簡牘帛書看當代隸書創作

漢代的人平時在簡牘上寫字,只有特殊需要,才會在石頭上寫碑文,抄寫經文,《熹平石經》寫的就是儒家經典,供人學習、觀摹、傳播,所以《熹平石經》之類的漢碑就是今天的“展覽體”,簡牘帛書則大多是出於實用之需。他們寫碑也好,寫簡牘也好,沒有對立,就是那夥人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材料上寫字而已。漢代的‘展覽體’是把小字加工了,比如撇捺不再一味張揚,收斂了,轉折不是一筆帶過了,而是增加了調鋒與頓挫,結構也不再放縱隨意,奇正相生,穿插揖讓,高矮胖瘦,各得其所。說明漢代的書佐不是簡單放大,而是做了很多調整,經過調整和“教育”,簡牘和碑刻成了關係密切的兄弟姊妹。關係不到位,還有一點,那就是對於簡牘文字不熟悉。秦漢的書佐,地位不高,收入也不多,但要當一名書佐,比今天的公務員考試一點也不輕鬆,《說文解字》就記載,他們要“能書會計”,還要認識、熟練使用六千個字,很難的。不要說他們是否是書法家,僅憑對於文字的熟悉,他們就會把波磔寫得神采飛揚。但我們不熟悉啊,我們要查字典(有的字典也不一定正確),查字法,查寫法。

從秦漢簡牘帛書看當代隸書創作

中國人吃飯拿筷子,沒有人想著夾菜的時候怎麼運用筷子“執筆法”,更沒有人想著傾斜45度角還是60度角,一邊聊天喝酒一邊就把東坡肉夾到嘴裡了。但平時用慣刀叉剛到中國的外國人就很難做到,他們要學著調動手指做出夾菜的動作。秦漢簡牘帛書的文字,就像外國人手裡的筷子,模樣陌生,關係疏遠,沒有常年親密接觸的感情,沒有從容駕馭,沒有談笑風生。所以簡牘裡面的調皮、幽默、冷峻、霸氣、倔強,我們寫不出來。開懷大笑、劍走刀鋒、仰天長嘯、奮筆疾書的姿態與神態,我們也傳達不出來。古人不知道我們參展獲獎是在幹什麼,同樣我們也沒有走進他們的心中。總之,關係不到位,距離比較遠,感情很淡漠。如果我們書寫簡帛文字就像拿筷子夾菜、走路抬腿、張嘴講段子那樣,信手就能拈來,拔腿就能走路,信口就能開河,我們今天的簡帛書創作,就不用絞盡腦汁、急頭擺臉、挖空心思的創新了,新的花草很自然的節氣一到,就從肥沃的土壤裡冒出來了,否則我們會一直“創”下去,“擺”下去,沒有基礎支撐的積木寶塔經不住歷史的考驗。

從秦漢簡牘帛書看當代隸書創作

這是我最近的一點想法,不成熟,不繫統。我對於高深的理論很羨慕,很敬仰,但自己看不懂,也寫不了。所以今天只能和大家聊聊天,一是交流,二是彙報。謝謝大家!

內容源自書法網,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TAG: 簡牘帛書隸書秦漢漢碑